年轻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更喜欢李白,因为李白这个人非常的自信,而他的诗作也洋溢着自信,奋发图强的励志。
往往这样的励志精神可以鼓舞世人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不至于颓废,没有斗志。
然而当我们步入中年之后,心态逐渐从曾经的奋发图强转为平淡,不再重视拼搏,更重视的是一种心态的祥和安逸享受。

如果说年轻时是火,那么步入中老年之后便是水,而李白的诗是火,而诗佛王维的诗却如清泉一般,涓涓流淌。
所以很多步入中年之后,人们更喜欢的是王维那种“坐看云起时”的超脱和淡然。
王维的身份足可以让李白羡慕一生,他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而这一切是李白追求一生也无法达到的,也许这就是李白和王维两个同龄人,却一生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之一。
王维自幼聪明伶俐,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家族是河东王氏,母亲则是博陵崔氏,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名门大族。
而王维本身也是非常完美的,甚至在当时是第一完美男子,不仅长相英俊,才华横溢,能诗善画,而且懂得音律,能弹一手好琴。

因为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他也深受佛教影响,在诗词当中有着佛教的意境和气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禅意更加的浓郁。
王维的一生并非顺遂,虽然21岁进士及第,但开元九年,担任太乐丞的他因为手下人私下舞黄狮子,而他惨遭牵连。
要知道当时王维是最风光之时,正处于风口浪尖,有很多人嫉妒他的才华。
因此不少人借这次舞黄狮子案,来污蔑王维,导致他被贬到山东济州做私仓参军,这简直就是天上和人间的落差。
面对此王维并未抱怨,而是将心思放在诗画中,山水美景中。
后期,王维挚爱的妻子因病去世,她去世后,王维一生都未再娶。
真正让王维厌倦朝廷,产生归隐想法的是张九龄被罢相,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更厌倦朝廷,甚至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之后更加的向往山水田园的那种宁静生活,而佛教也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

后期他在辋川建造了一套房子,一直在那里居住生活,过着喜欢的生活。
公元760年,已经60岁的王维升任尚书右丞,这也是他人生最高的官职,而此时他已经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公元761年,61岁的王维在山西蓝天辋川病逝,结束了他与众不同的一生。
《终南别业》这首诗是王维诗作当中最有名的一首,这首诗自然随意,但又带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也温暖治愈了世人千年。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词译文
步入中年之后,我有一颗向佛之心,晚年又来到终南山脚下隐居。
每当兴致来袭,我便独自出游,其中的快乐只有我自己才知道。
有时候漫步到水的尽头,坐下来仰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
偶尔在林中遇到一位老翁便会和他聊聊天,结果竟然连回家的时间都忘记了。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终南山隐居时的那种自由安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在半官半隐中那种怡然自得的情趣。
也表达出他对自然和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写的是诗人在中年后喜欢佛道,晚年定居在终南山,表明他对禅意的追求,将隐居的修行作为心灵的归宿,体现出他剥离繁华,探寻生命的问道之心。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两句描写出诗人兴致来袭时独自出游,赏心乐事,体现出他专注自然风光,洒脱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写诗人随意而行,走到水的尽头,就坐下来看云起云落,营造出一种空灵,闲适的意境,蕴含着随遇而安的人生哲理。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和山林中的老人偶遇,在聊天时忘记回家,进一步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以及他的超凡脱俗。
展现出一种不刻意强求,与万物共生的随缘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