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为什么短短四年就失去了大明江山?有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朱允文却不明白,就是江湖啊,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削藩这件事儿啊,他确实应该搞,但是搞得太过了,你不能把所有人的路都给堵死了。孙子兵法中不就说嘛,为师必缺,意思就是你包围了敌人,一定要给人家留个活命的口子,留个退路,你不能把所有人的路都堵死了,你堵死了所有人的路,也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东汉时期,王允诛杀董卓之后啊,被誉为大汉功臣,但是他就是不肯赦免凉州的兵将,最后呢,王允的全家都被西凉的将领李珏给杀害了,这也是为什么兵书司马法中说,围其三面,缺其一面,所以是生路也。朱允炆他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他怎么可能不败呢?他削藩一点情面都不留,汉武帝搞的推恩令也是给藩王还有藩王的后代留个谋生的后路,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的原因,因为不反自己就没命了。
除此之外啊,朱允炆还犯了另外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过度的重文抑武了,你看整个大明朝啊,其实就是朱元璋带着一帮子武将勋贵给打下来的,这也是大明立国的基础,所以在朱元璋那一朝,武将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文官的地位相对是比较低的,大明律中就有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你们都觉得刘伯温的伯爵有那么点低,可是你纵观整个洪武朝呀,也只有刘伯温跟汪广洋这两个文官获封了伯爵,宰相胡惟庸他连个爵位都没捞到,在伯爵之上的公爵跟侯爵全部都被武将拿走了。
那有人说李善长不是文官吗?李善长啊,他不算纯粹意义上的文官,朱元璋每次出征后方,都是李善长镇守的,镇守后方,这算是军功。李善长被封公爵呀,也是因为他有军功在身。朱元璋在废除了丞相之后啊,文官之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六部的堂官了,他们的品阶是正二品,而这个负责军事的都督府中的长官是左右都督,他们的品阶是正一品,就连他们的副手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的高官。所以整个洪武朝啊,从爵位跟品阶上,文官都比武将要低得多,这样的设定呢,也奠定了大明朝以武功立国的基础。
但是到了朱允炆继位啊,情况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朱允文一继位,就全面加强了文官的地位。六部的堂官也从正二品变成了正一品的高官,从地方到朝廷,文官的地位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本来朝廷的正事呢,就是文官在负责,朱元璋呢,给这些武将的一些虚名,这是一种政治平衡,但是朱允文呢,却盲目的将这些有实权的文官地位提升的跟武将一样高,那么这种安排呢,自然就打破了朝堂上的平衡,文官呢,也就彻底压了武将一头,这也是为什么朱允文纵然有百万大军,却灭不掉朱棣万马人的原因。
兵将都对你朝廷失望透顶了,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实权跟地位全都是这些文官的,谁还愿意给你朱允炆去卖命呢?
再呢,这些地位上来的文官全都给朱允炆出一些馊主意。在削藩之初啊,有人就建议要先拿掉燕王朱棣,结果他的老师黄子澄却说,燕王没犯什么错,这么做呀,不合情合理,应该先动那些有错的藩王。这主意出的呀,可以说是要多臭有多臭。这样的做法既给了朱棣危机感,又给了他准备的时间,结果就可想而知。
并且,朱棣的三个儿子呀,本来全在京城做人质,这黄子澄呢,却将朱棣的三个儿子全都放了回去,他认为这么做呢,可以麻痹朱棣,让朱棣打消对朝廷的疑虑。当时已经有好几位藩王被贬为庶人了,朱棣又不是傻子,所以说呀,这朱允炆手中好好的三张牌就给打没了,朱允炆他犯了这么多错,他不失败,谁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