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同部分人,从主观意愿上不服欧美(当然,你说是嫉妒也可以),我的态度就是支持国产。
然而,对于东南亚地区来说,我觉得很少有创作者有兴趣特意去妖魔化它。
这是因为电影市场的需求是由受众决定的,供应方会根据受众喜欢听到的内容来进行调整。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我们通常对韩国是普遍的基础鄙视底线,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国家,基本上不会被我们鄙视。大家也不喜欢听这类内容。
当高中生在幻想自己是黑帮头目时,他们通常会设定自己欺负女老师或者高富帅同学,很少听说有人想象自己欺负小学生,比如之前的「心医林霖」事件,实际上他并不是有意要妖魔化东南亚,只是他已经走到了一条死胡同。
他骂遍了欧美,没有什么新内容可供他使用,因此他不甘心。
总的来说,中国观众对「东南亚」并没有根深蒂固的仇恨,我国Z府也没有与这些国家发生敌对关系的必要。
电影中出现妖魔化东南亚的错觉,并非每一部电影都存在这个问题。
这种错觉有点类似于与精神病院里的人沟通时感到费劲,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东南亚因为其地区特点,例如人种相似度高、治安相对混乱,成为中国「犯罪类电影」设定故事背景的选择之一,这种设定有助于电影能够更顺利通过审查。
《孤注一掷》
在解决凶杀案件时,有些警察可能无法破案,因此电影中常常使用侦探或警察内部存在黑吃黑的情节,这在全世界的犯罪片中都是常见的剧情。
然而,如果将这些情节放在中国本土的背景下,可能无法通过审查。
如果不采用这种拍法,就只能转向征服或重案六组等其他剧情,这严重影响了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惩治犯罪者的形象塑造。
《唐人街探案》
此外,由于在中国内地拍摄的枪战等戏份很难令人产生代入感,观众可能不会觉得真实。
然而,作为一部犯罪片,如果没有枪战等元素,也会被认为不合格。
因此,只能选择将故事背景移到一个人们对于枪战并不感到奇怪的地区。
另外,犯罪片常常涉及对人性的思考,通常通过揭示当地法律不公、权贵滥权等敏感社会问题来实现。
比如电影《误杀》中,描绘了一个官二代为非作歹、最终导致自取灭亡的故事。
在国内拍摄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争议,即使故事本身很吸引人(尽管是翻拍),也可能会遭到质疑。为了更完整地展现一个关于「官逼民反」的故事,只能将其背景设定在其他国家。
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有许多华人或与华人相似的人,并且取景成本比欧美低很多。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商业犯罪片逐渐选择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而不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区的问题,而是为了让观众感到爽快。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院线电影如《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唐人街探案》和《误杀》中,就连一些网络大电影,比如张浩执导的《新逃学威龙》,也选择将背景设定在东南亚。
即使这些电影并没有涉及尖锐的社会矛盾,仅仅是讲述警方与黑社会的对抗,但它们仍然遵循着这种路径依赖的倾向。
《新逃学威龙》
综上所述,我并不认同导演们故意「妖魔化东南亚」的观点,也不认为观众观影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妖魔化东南亚带来的解气感」而去购票。
实际上,妖魔化的情节在商业片中是常见的正邪对立的延伸,而中国的审查制度对此有限制。
因此,选择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地区,更多是出于商业片的需要,而非导演或观众的特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