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李兆基走了,他是唯一让李嘉诚忌惮的人!
3月17日,亚洲前首富,香港地产界的“四叔”李兆基走了,在香港有个说法,他是唯一让李嘉诚忌惮的人,现在随着李兆基离世,这两人的相爱相杀,终于算是画下了休止符。而这期我们就来聊聊李兆基与李嘉诚长达半个世纪的商业大战。
李嘉诚与李兆基是同生于1928年的广东老乡,相比而言,李兆基的起跑线要比李嘉诚高出一个身位还不止,李兆基6岁就进了家族金铺学艺,12岁当掌柜,20岁带着1000元闯香港,而当时的李嘉诚还在塑胶厂打工,两者的地位相差悬殊。然而命运就是这么的神奇,这位高高在上的“商界神童”却偏偏与李嘉诚这个“白手超人”缠斗一生。

当李嘉诚靠塑胶花发家时,彼时的李兆基早已在地产界推出“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杀手锏,凭借这一开创性操作,让大量香港中产争相掏腰包。而命运的吊诡也在于此,李嘉诚跟李兆基两人竟然都在1970年代同步杀入地产,从此开启了你盖一栋楼,我买一块地的较劲模式,那段时间,两人似乎连呼吸都带着火药味。
李兆基与李嘉诚搏杀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是1993年的美丽华酒店收购案,这次的收购案堪称李兆基对李嘉诚的“致命背刺”。当时李嘉诚精心策划的收购计划,被李兆基以“好友遗愿”之名截胡,直接让李嘉诚损失超过150亿港元。当然更狠的是,李兆基还给次子取名“李家诚”,虽然有一字之差,但是嘲讽的味道已经拉满,这个操作在当时也被港媒戏称为“杀人诛心”。
而在之后的港珠澳大桥之争也是异常激烈,当时李嘉诚因为垄断港口,所以反对建桥,这是利益使然,但李兆基就是不惯着李嘉诚,硬是联合郑裕彤等大佬硬生生把大桥给修通,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用钢筋水泥把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凿了个窟窿,这件事在当时也是把李嘉诚气够呛。

而如果拉长时间线,我们可以发现,李嘉诚与李兆基的争锋,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六四开,虽然李兆基很强,但李嘉诚明显要更胜一手。当李兆基在1996至1997年蝉联亚洲首富时,或许以为这次能就此压过老对手李嘉诚,但没想到,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了李兆基一记闷棍,而李嘉诚则是靠敏锐的商业嗅觉成功“抄底欧洲”完成逆袭,从此霸榜香港首富21年时间。
直到2020年,李兆基以10亿美元优势重登香港首富,这场“龟兔赛跑”才勉强扳回一局,但总体而言,李嘉诚确实是棋高一着。

晚年的李兆基曾经试图用“亚洲股神”光环掩盖自己在商业地产战场的失意,当时他高调宣称“一元变八元”的投资神话,但结果被2008年的金融海啸直接打脸,第三步的“四博八”就此成为泡影。反观李嘉诚,早在1999年就开始提前布局欧洲基建,用港口、电力、水务等看起来非常“枯燥无味”的生意编织出全球最强的资产防护网。
当然李嘉诚最强的,还是寿命,随着郭得胜、郑裕彤、李兆基相继离世,97岁的李嘉诚成了香港四大家族“最后的守墓人”。李兆基的300亿美元的身家再耀眼,也抵不过李嘉诚“熬死所有同代人”的生存哲学。总的来说,李兆基与李嘉诚的恩怨,本质是两种商业人格的对抗,前者精通战术突袭,后者则擅用战略纵深。
至于孰高孰低,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短期来看,战术突袭体系更容易在前期取得领先优势,但缺点是抗风险能力不足,这是李兆基先发但后至的原因。长期来看,稳扎稳打的战略纵深体系要更有利于做大做强,这是李嘉诚一旦追上李兆基后,后者就很难完成赶超的原因。
总体而言,李嘉诚与李兆基的商业斗争,更像是一个商业天才与大器晚成者的商业天才之间的较量。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