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地月空间DRO(远距离逆行轨道)探索研讨会,会上首次公开了全球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历时123天,行程850万公里极限救援的过程。
(相关报道)
地月空间是指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区域,涵盖了从地球近地轨道至月球表面及地月引力影响范围内的广阔空间,距离地球最远处可达200万公里,地月空间的范围比近地空间大1000多倍,堪称航天时代的“新大陆”。
地月空间DRO则是地月空间中的一个特殊轨道,由于该轨道上的航天器运行轨迹与月球公转方向相反,被称为逆行轨道。DRO轨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低能入轨”,即航天器进入DRO轨道所需的能量远低于传统轨道,可节约80%的燃料,这是因为DRO轨道位于地球和月球引力平衡点附近。
我国早在2017年就对地月空间DRO展开了探索研究,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三星星座"的设想。
(地月"三星星座"示意图)
2024年2月,"三星星座"的首颗试验卫星DRO-L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
3月13日,"三星星座"的另外两颗卫星——DRO-A/B双星组合体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但由于火箭上面级异常,双星组合体不但没能入轨,还陷入了每秒200度的快速翻滚状态。
对此,专项团队紧急采取了上注姿态控制指令、实现速率阻尼、建立太阳翼对日姿态等措施。
(DRO-A/B双星组合体)
经过7个小时的努力,卫星组合体的姿态终于恢复正常,但DRO-A卫星的太阳翼可转动但无法锁定,DRO-B卫星的太阳翼既无法转动,也无法锁定,只能通过定期调整卫星组合体的姿态使太阳翼发挥作用,以维持能量供应。
但最大的问题是入轨高度严重不足,DRO-A/B卫星组合体所在轨道的远地点高度仅为13.4万公里,远低于预先设计的30万公里。
3月15日,专项团队果断作出双星不分离,通过交替点火抬升高度的方式飞抵DRO轨道。
经过两次机动补救控制,DRO-A/B卫星的高度被相继抬高到24万公里、38万公里,进入低能地月转移轨道,此后,经过4个月的努力,DRO-A/B卫星终于在7月15日准确进入预定任务轨道,这是因为DRO-A/B要借助日月“弹弓效应”进入DRO轨道,以节省能量,但这就需要进行多次轨道调整,导致整个过程耗时较长。
(双星低能入轨示意图)
至此,在发射出现异常情况下,DRO-A/B卫星在地月空间历经123天、850万公里的飞行后,终于进入预定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