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3年末,上海市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568万人。其中,领取城镇职工养老金的有467万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有51万人,领取征地养老金的有11万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2万人。这么一算四者相加是531万人,为什么与上面的总人数差37万人呢?至于这37万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领取老年人生活补助的人群呢?根据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贡献率来划分以下六大梯队:

第一大梯队是典范梯队。这部分老人从小就智慧超长,思想进步,骨子里就是那种成就社会、成就国家、成就地区(上海市)、成就集体类型的典范人物。对于他们来讲根本不用考虑如何挣钱养家糊口,因为他做的每一项事业都是以社会进步为导向,不会考虑个人的得失,比如隋末唐初的历史人物秦琼秦叔宝。
在秦琼的骨子里从来不考虑我应该得到多少,他考虑的是让老百姓如何过得更好,但是,他的家庭从来不缺钱花。在他们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早已不由自主的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离退休以后,他们依然专注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余热。这些老人毫无疑问的会受到很多人的敬仰,故称典范梯队。约占0.1%。

第二大梯队是成功梯队。这部分老人没有典范梯队名望那么高,但是他们的人生也相当成功。比如,获得成功的私营企业主,他们在年轻时可能是一穷二白,或者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最终获得成功。当他们自己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于成就他人。他们的人生信条是先成就自己再成就他人。即使退休以后,他们依然不吝啬于成就他人的事业。约占1.9%

第三大梯队是财务自由梯队。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努力,在经济上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当然,这里所说的财务自由可不包括“拥有华盛顿、个人直升机等异想天开”的行为。只包括可以用于个人高品质消费日常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不受经济限制的财务自由。
他们的养老金可能超两万,也可能万八千,还可能二三千;但不论是多少,对于他们来讲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因为他们的资产比较雄厚,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他们根本花不完。所以他们退休以后不论想干啥都不会因为消费高而放弃。约占8%。
第四大梯队是富裕梯队。月养老金8000元以上。有网友问了,你为什么前三个梯队没提到养老金的数额啊?因为前三个梯队,养老金对于他们来讲根本不重要。有的人躺在病床上甚至去世以后还在为后代,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后三个梯队就不同了,因为后三个梯队的养老金是我们晚年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约占20%。很显然,即使在上海市一个月8000多元的养老金足以过上比较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所以叫富裕梯队。

第五大梯队是小康梯队。月养老金5000元~8000元之间。因为上海市2023年城镇职工的人均养老金是5450元,2024年预计为5600元,2025年预计5760元。约占30%。5000元以上的养老金在上海市的日常开支还是绰绰有余的,适当的吃喝玩乐,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够用的。所以叫小康梯队。
第六大梯队是大众梯队。月养老金4999元以下。主要包括部分企退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等。约占40%。这一梯队占比最高,所以称大众梯队。我们身处这一梯队,尤其是养老金只有二三千元的人员,难道我们的水平就低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过,我们99%的可能要比第一二三梯队的水平低。至于相比低四五梯队就不一定了。因为牵扯到政策、运气、选择、努力等多因素的影响。

有些老人看着别人拿着上万元的养老金,可自己只有五六千元甚至三四千元的养老金,心理往往有点不是滋味。其实,真没有必要。因为拿多少养老金都有它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多有多的道理,少有少的缘故。比如,某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退休金过万,但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后勤工作者,甚至退休前的最后几年几乎不工作了(因为科技创新没有工作岗位了)但工资不少,退休金不低。
所以有些人抱怨,某人只是一个文盲却退休金过万,我是企业的一个技术骨干却只有7000多。但仔细想一想还不是人家当初选择的结果吗?在30年前,就在企业工资高,事业工资低的时候,有些人按耐不住心中的骚动,比如成功的你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当时600元的事业单位,去了当时3000元的企业。可是人家,不论风云如何变换,依然雷打不动的继续耕耘着当时自己的那份工作。这里既有选择的因素,也有运气的因素,因为,国家的政策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总之,我们不论领取多少养老金,都应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十岁和五十五岁退休的人群为啥不算进去?只算六十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