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步爱好者们的交流中,“怎么降低心率”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的人喜欢轻松跑的舒服感觉,有的人喜欢速度带来的成就感。今天我们从运动生理学的原理出发,再结合进阶训练的模式,详细讲讲既安全又有效的心率管理办法。

我们在谈论心率时,实际上是在谈论心脏的“适应性变化”。长期有规律地跑步会让心肌变得肥大,心肌纤维变粗、左心室腔变大。这样心脏每次跳动输出的血量(即: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就会明显增多。比如说,普通成年人安静时每次心跳输出的血量大概是70毫升,而训练有素的跑者能达到100毫升以上。在每分钟泵血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次心跳输出的血量增加了,心率自然就会下降,这就是跑步能降低心率的生理基础也就是底层逻辑。

可以把心率管理的训练分成三个逐步递进的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生理适应目标都不一样:
阶段一:有氧基础期(0-6个月)----打造心肌耐力的引擎目标:让心肌毛细血管变得更密,让线粒体供能的效率更高,先让心肌纤维稍微变粗一点。强度:保持中低强度(最大心率的60%-70%)时长:每周累计要达到150分钟以上,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比如: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原则:别去追求速度,就专心感受“轻松跑”的感觉(做个对话测试:能完整说出短句还不喘气)变化:6个月之后,安静时的心率能下降5-10次/分钟,运动时心率恢复的速度会明显变快。

阶段二:节奏提升期(6-12个月)----激活心肌收缩的力量目标:通过中等强度的训练来刺激心肌纤维变粗,提高心室收缩的效率。强度:按照目标马拉松的配速持续跑20-30分钟,每周1次。同时尝试“节奏跑(T 配速)”,比MP配速快10-15秒/公里,持续10-15分钟,然后间歇慢跑恢复。要点:监测“运动后心率恢复值”(运动结束1分钟内心率下降的幅度),把这个当作训练效果的评估指标。备注:一定要保证有氧基础期的耐力储备(不低于6个月),太早加入高强度的训练,容易让心脏负担太重。

阶段三:强度突破期(12 个月以上)----激发心肌的爆发力潜能目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来提高心肌快速射血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心率的阈值。方案:亚索800:快跑 800 米(目标马拉松完赛时间的分钟数对应的配速,比如4小时的马拉松,对应的800米就是4分钟),然后间歇400米慢跑,重复8-10组;乳酸门槛跑:用接近乳酸阈值的配速(最大心率的85-90%)持续跑20-30分钟,提高心脏应对高强度负荷的能力,35岁以下的中青年可以把这个周期缩短一半,但必须得严格留意身体的反应(比如运动后一直觉得很疲劳、睡眠质量下降等,那就得调整降低强度)注意:高强度训练每周别超过 1 次,而且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和冷身,别在很疲劳的时候进行,最好是休息好的时候进行。

循序渐进法则:每个训练阶段要给足时间,要让心肌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突然增加训练量或者强度,可能会引起心悸、胸闷之类的风险(任何时候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上述任一情况需立即停下来并保持慢走一会儿,直至症状消失,并且当天就不再跑步了);个体差异化:用“静息心率监测法”(早上起来安静时的心率连续3天上升3-5次/分钟以上,就说明训练过度了);交叉训练辅助:每周加1-2次力量训练(特别是核心和下肢),提高整体的运动效率,减轻心脏的负担;周期化调整:每8-12周安排一周“减载周”(训练量降到50%),给心肌留出修复的时间。

误区1:只有低强度跑才能降心率低强度跑能让心肌耐力变好,高强度训练能让心肌收缩力变强,这两个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那些顶尖的跑者能有低心率,就是因为有氧基础和强度训练两者一起起了作用,缺一不可。
误区2:心率降得越低越好安静时心率在50-60次/分钟是健康跑者比较理想的范围,不过要是低于50次/分钟就得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评估了。太过于追求“运动员心率”,可能会忽略掉一些潜在的风险。
误区3:30岁以上不能练间歇跑科学地评估一下心肺功能之后,中老年人可以从低强度的间歇跑开始(比如1分钟快跑加上2分钟慢跑),关键是要控制好强度的上限(最大心率不能超过220减去年龄的85%)。

跑步降低心率,其实就是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来让心脏功能变得更好更强。一开始跑的时候可能会气喘吁吁,可后来就能轻松应对了,每次心率稍微降一点,都能说明心肌在变得更厉害。

做好两件事:把现在安静时的心率记下来,定好第一个阶段12周的训练计划---咱们要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让心脏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