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名称的由来与战国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之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见证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融。
据史书记载,成都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至成都,并构筑城池,这标志着成都作为城市名称的正式确立。此时,成都不仅是古蜀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关于成都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成都得名于周朝先祖周太王在岐山建都的历史。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成都之名寓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繁荣,与周朝建都历史紧密相连。
另一种说法指出,成都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在古蜀语中,“du”音既代表族称,也代表地称。中原汉人根据蜀语音译为“蜀都”,但在定名时,蜀已亡,故称为“成都”。这一说法反映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成都得名于古蜀地蚕丛氏发明的城墉。随着朝代更迭,至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其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为“成”。“都”意为地区或地方,即“成”人的地方。因此,开明王朝的首都被命名为“成都”。
无论哪种说法,成都之名都与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作为古蜀国的都城,成都不仅是巴蜀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战国时期,成都经历了快速发展与繁荣,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如今,成都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依然深厚。成都之名,作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融,也见证了成都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