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5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名单公布,北京居然零人入围,这事儿可第一次出现。IMO,那可是数学竞赛里的天花板,多少数学天才都梦想着能在这赛场上一展身手。以往,北京在数学竞赛这块儿那可是妥妥的强者,尤其是人大附,简直就是竞赛界的“神话”,每年都能稳稳地往国家队输送选手,拿奖拿到手软。可今年,这画风突变,北京一个都没进去,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再看看这次的名单,湖北一下子冒出了3个选手,直接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势头太猛了。还有浙江、上海、重庆也都有人入选,唯独北京颗粒无收。这背后的原因,可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其实,仔细想想,这事儿也并非毫无征兆。这两年,教育政策一直在变,北京小升初取消了点招,上海也出了摇号新政,那些原本靠竞赛成绩就能敲开名校大门的路子,一下子就被堵死了。家长们原本把奥数当升学的“敲门砖”,现在这砖头不灵了,自然就没人愿意在这上面花大价钱、花大功夫了。
以前,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竞赛里脱颖而出,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给孩子报奥数班,几年下来,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学费就这么花出去了。现在政策一变,这竞赛的热度一下就降了下来。没了升学的诱惑,家长们也就不那么“卷”了,孩子也能轻松不少。
再看看这次湖北为啥能这么厉害,原来他们那几个入选的孩子,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一个叫GZX的竞赛培训机构。这机构可厉害了,学生不用去学校上课,直接在机构里“脱产”学习竞赛。他们有专业的老师、系统的训练方案,还能模拟国家队选拔,这条件,确实很诱人。但咱也得想想,这种脱产学习的方式,虽然对竞赛成绩有帮助,可万一孩子没进国家队,以后回归普通学习,那可就麻烦了。而且,这种机构学费那么高,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的,这不就把机会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了吗?
说到底,这次北京的“爆冷”,其实也反映出教育环境的变化。竞赛不再是升学的捷径,家长们也不用再那么焦虑地让孩子去“卷”竞赛了。与其让孩子从小就背负那么大的压力,不如让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全面发展,说不定还能发现孩子更多的潜力呢。
所以呀,这次IMO的爆冷,其实也不一定是坏事。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单纯的竞赛和升学,而是要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家长们都能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别再把孩子的成长路越走越窄啦!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放弃卷了。其实从清北毕业生的去向也能看出来,疫情前就开始七成毕业生进包括央企的体制内了。都是聪明人。
不是爆冷 是出题老师都是湖北重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