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24日,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大会主题为“中医药+人工智能”。此次会议由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承办。大会重点围绕 AI 在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展开深度研讨,共商智能时代中医药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为制订相关政策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陈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赵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以及近百余名教育、医疗、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参会。黄璐琦院士、张伯礼院士、刘革生书记致开幕辞。朱立国院士和张俊华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和发布仪式。
大会举行了4项发布仪式,包括《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仪式、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仪式、《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仪式、“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仪式。
△张伯礼院士致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院士致辞
△朱立国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致辞
△张俊华教授主持发布仪式
【《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
科技改变世界,影响未来。基于对“技术-事业-产业”关系的深度思辨,就中医药领域如何发展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经跨领域专家研讨,形成《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提出:拥抱AI,充分认识AI技术的特点是合理利用的前提;发展AI,AI必须与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产生新动能;应用AI,加强中医药应用AI的场景研究,以应用促创新、促发展。共识呼吁中医药、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管理部门加强联动,共同为智能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仪式
【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
在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仪式。依托证据智能生产和转化国家中医药交叉学科创新团队,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循证医学方法,基于通义千问、DeepSeek国产深度推理大模型对其进行微调,研发了“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该智能体体现了对证据转化需求全流程、深度理解,并能进行检索、提取、核对、评价、分析、个性化输出,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智能化证据生产。
△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仪式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医学研究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健康测量、评价及健康维护,从以医院为中心获取疾病信息转向从生活场景中获取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方向。在推进“去中心化”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可行的实施路径和载体。目前,全国连锁药店已超66万家,日均服务逾3000万人次,其具有社区覆盖率高、便捷性好,药品配给体系成熟等综合优势,是去中心化临床研究的一类载体。
为深入推进该项研究工作,规范终端健康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下,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团队牵头研制了《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标志着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的建设和管理有了基本遵循。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仪式
【“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
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全球共享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下,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威科集团主办,《针灸和草药(英文)》期刊开展了“2025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遴选活动。
此次入选的50项高影响力研究涉及了7个研究领域,包括针灸研究8项,临床研究7项,中药药理研究13项,药用资源研究3项,植物化学研究4项,生物合成研究5项,药物制剂研究10项。其中33项研究由中国独立完成;4项研究由国外单位完成,涉及2个国家9个单位;13项研究为国际合作完成,涉及9个国家27个单位。
△“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仪式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3场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聚焦AI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智能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药产业挑战与对策等方面交流研讨,形成了多项共识,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性和战略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