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城管洒水车径直喷水,将农民晾晒在路边的玉米冲散"的视频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对洒水车进行谴责。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记者了解,该视频实为AI生成内容,目前短视频平台已介入处理。

事件溯源:AI视频引发误解4月24日,记者通过网友提供的视频看到,两名农民在应急车道晾晒玉米时,一辆未悬挂清晰车牌的白色洒水车持续洒水经过,谷物被水流冲散。 画面中人物动作僵硬,面对高压水柱未作避让,场景存在明显违和感。经追踪溯源,该视频系某短视频平台博主“@球球1”于2025年3月发布的AI合成作品,原始视频标注了"AI生成"提示,但评论区大量网友误信为真,对城管部门发表指责言论。博主转向:从温馨到冲突内容公开资料显示,@球球1自2025年1月起专攻AI视频创作,早期作品多以可爱动物和家庭温情场景为主。 但自从其于3月23日发布"纹身壮汉打老人,又被老人打服"的视频,获得流量激增后,其创作方向便增加了"市井冲突""毁坏公共设施"等社会矛盾类题材。该账号主页显示,其259条作品均标注AI生成标识,但部分网友仍将其视为纪实内容讨论。

截至发稿,涉事博主未回应记者问询。短视频平台表示,已关注到此事,将介入调查。4月24日下午4时许,涉事博主的视频已从259条删减至204条,涉及社会矛盾类题材的作品均已被下架。 网络信息安全专家提醒,随着AI视频技术门槛降低,公众需提高媒介素养,遇争议性内容应先核查信源,避免成为虚假信息传播链中的一环。律师观点:技术滥用或涉多重违法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宝坤指出,AI创作者若存在主观恶意,可能承担多重法律责任,平台博主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民事责任:按照民法典规定,使用AI合成视频传播不实信息,可能会侵犯名誉权、肖像权。视频中若存在相关真实人物,可以主张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权利。 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可处拘留及罚款。《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亦明确,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平台责任:依据《网络安全法》,平台应尽到内容审核义务。即便标注AI生成,若内容存在明显存在侵权行为,平台应立即进行审核、下架等处理。李宝坤强调,网友转发传播时若未尽核实义务,亦可能构成承担侵权责任。
来源 华商报大风新闻
编辑 郑哲豪 审核 蒋波 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