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关系这几百年来,磕磕绊绊没少过。19世纪那会儿,中国丢了60万平方公里的远东土地,留下个大疙瘩,成了两国关系里最硬的“雷”。这事儿一直像根刺,扎在历史里,谁碰谁疼。
可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一打响,美国带着一帮西方国家挥起制裁大棒,狠狠给了俄罗斯一记闷棍。结果呢?俄罗斯没办法往西混了,只能掉头往东找中国。
这么一挤兑,中俄反倒抱团取暖,那颗埋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之雷”——远东领土问题,竟然在美国的“帮忙”下给拆了。
现在远东那块儿,不再是枪炮响的地方,而是管道轰鸣、货车跑得欢的地界儿。

1858年,清朝正被英法联军揍得喘不过气,俄罗斯趁火打劫来了。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带着船队,顺着黑龙江一路压过来,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扛不住压力,签了《瑷珲条约》。这下,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了。
两年后,1860年,《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划给了俄国。加一块儿,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从中国地图上被抹掉。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憋屈,中国这边记恨,俄国那边得了便宜还觉得自己挺牛,裂痕就这么种下了。
到了20世纪,这颗“雷”还差点炸了。1969年,中苏关系已经冷到不行,珍宝岛上直接干起来了。双方在乌苏里江边境打了好几仗,死了不少人,边境线上一度剑拔弩张。那时候远东就是个火药桶,谁也不知道啥时候会炸。
不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盘了这些地儿,态度倒是软化了些。1991年苏联一散架,俄罗斯忙着收拾烂摊子,没心思跟中国硬碰硬。
2004年,中俄签了边界东段补充协定,把最后的边境线画清楚,黑瞎子岛也一分两半定了归属。这算是个大进步,但远东这块儿的阴影还在,敏感归敏感,合作还没到火热的地步。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手了。这事儿一出,全球都炸锅。美国带着欧盟、日本这些盟友,立马对俄罗斯下手,制裁一波接一波。
先是冻结了俄罗斯央行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把俄好几家银行踢出了SWIFT系统,等于掐断了俄罗斯跟国际金融的联系。卢布汇率跟坐过山车似的,从75兑1美元跌到120兑1,俄罗斯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了,银行门口排长队,超市货架空得吓人。
欧洲那边也跟着掺和,减少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一下子卡壳了。2021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欧洲占它总出口的60%以上,这条路被堵,俄罗斯经济直接挨了一闷棍。西边儿混不下去了,俄罗斯只能把头转向东边儿,而东边最大的邻居是谁?中国。

这时候,美国的制裁反倒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俄罗斯没办法,只能找中国救急。中国这边呢,也不含糊,敞开大门接手俄罗斯的能源。
2022年,中俄贸易额蹿到了1900亿美元,比前一年猛增了30%。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找不到欧洲买家,中国就成了大头儿。
拿数据说事儿,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了俄罗斯总出口的20%以上,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也在往上窜。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014年就开工了,冲突一爆发,进度立马加快,2023年预计年输气量能到380亿立方米。这条线从西伯利亚直通中国东北,能源一到,工厂就转起来了。
远东翻身:从“雷区”变“宝地”远东这块儿,过去是中俄关系的心病,现在倒成了合作的热土。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对远东的依赖蹭蹭往上涨。以前这地方偏远,冷得要命,经济也搞不起来,人口还流失得厉害。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带着钱和技术来了,远东的面貌变了样。

先说能源合作,中俄东线管道只是个开头。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和中国的中石油、中石化签了一堆合同,远东的油田、气田开采热火朝天。
2022年9月,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东方经济论坛上,中俄企业一口气签了几十个合作项目,总额上百亿美元。港口那边,货轮跑得勤,中国运过去机械设备、消费品,俄罗斯回运能源、木材,贸易链子转得顺溜。
再说基础设施,远东的路、桥、铁路都开始修起来了。黑龙江上的跨江大桥2022年通车,货车直接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开到中国这边,省了不少事儿。中国还投钱搞农业,吉林、黑龙江的种粮技术搬到远东,大豆、玉米产量翻倍。跨境电商也火了,绥芬河开了个电商园区,2023年6月刚开园,包裹堆得满仓库,物流车跑得停不下来。
最关键的是,领土争端这颗“雷”彻底没影儿了。2008年黑瞎子岛划完界,中俄边境线就定了型。冲突后,俄罗斯更不敢在这事儿上跟中国翻脸,反而主动拉近关系。中国这边也不提历史旧账了,双方都盯着眼前的好处。
远东从过去的“雷区”,变成了双方一块儿开发的“宝地”。2023年,这地方的GDP增长了5.8%,中俄联合项目还在不停上马。

说美国“帮忙”拆了这颗“雷”,听着有点讽刺,但事实摆在这儿。美国本来是想通过制裁把俄罗斯摁死,让它经济崩溃、国际上孤立。结果呢?俄罗斯没倒,反而跟中国贴得更紧了。制裁把俄罗斯往西的路堵死,能源卖不出去,钱转不进来,逼得它只能往东靠。中国这边正好需要能源,俄罗斯有油有气,俩人一拍即合。
这事儿还有个背景,美国跟中国关系也不好,贸易战、科技战打了好几年。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美国忙着对付俄罗斯,没太多精力再盯着中国。中国抓住了这空档,跟俄罗斯把合作搞得风生水起。
远东这块儿,本来是中俄关系的敏感点,现在反倒成了突破口。美国制裁一推,俄罗斯没退路,中国趁势而上,历史问题自然就淡化了。
从数据上看,2022年中俄贸易额1900亿美元,2023年估计还得涨。能源管道、跨境铁路、农业项目,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把远东绑进了中俄的合作网。美国越压,俄罗斯越往东靠,这颗“雷”就这么被挤没了。

中俄关系的推手
2000年普京上台那会儿,俄罗斯刚从苏联解体的乱摊子里爬出来,他想跟西方修好,结果北约东扩、制裁一轮轮来,他只能掉头找中国。
2012年推了个“一带一路”,跟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一对接,俩人就有了共同语言。
2019年在莫斯科搞了个中俄建交70周年活动,2021年视频连线续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俄乌冲突后,2023年3月普京跑北京,签了个深化战略协作的声明,远东合作直接被写进去。
普京把远东当“未来”,2023年9月在东方经济论坛上喊得挺响。中国这边呢,东北振兴战略跟远东一挂钩,吉林、黑龙江的工业、农业直接往那儿铺。俩人一合计,远东就从边角料变成了香饽饽。

再说说穆拉维约夫,这家伙1858年搞了《瑷珲条约》,给中俄关系埋了个大雷。
他在俄罗斯历史上算个“功臣”,5000卢布纸币上还有他头像,可在中国这边,他就是个抢地盘的恶棍。他1861年死了,坟在巴黎,留下的烂摊子却让中俄别扭了一百多年。
不过现在,这影子真散了。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远东这块儿从争端地变成了利益共享的地儿。历史上的疙瘩,被现实的需求给抹平了。

远东这地方,现在是中俄合作的试验田。能源管道越铺越长,贸易额年年涨,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
2023年9月的东方经济论坛上,中俄签的项目涵盖了农业、能源、电商,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没了,换成了货运通道。中国东北的工业基础跟远东一对接,双方的好处都看得见。
不过,这合作也不是没隐患。俄罗斯经济太靠能源,结构单一,中国这边投资多,万一哪天国际局势变了,风险也不小。但眼下看,美国的制裁还没松,俄罗斯只能继续往东靠,中俄这对儿估计还得热乎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