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设施促成栽培:破眠剂使用与温湿度调控,实现早春上市**
一、提出问题
在水果市场的大舞台上,桑葚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逐渐崭露头角。传统的桑葚上市时间往往集中在春夏之交,这对于想要在早春就品尝到新鲜桑葚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对于种植桑葚的农户而言,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提前让桑葚上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呢?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桑葚设施促成栽培,特别是破眠剂的使用与温湿度的调控。
我曾走访过许多桑葚种植园,看到过果农们面对传统上市时间的无奈。一位老果农无奈地对我说:“咱这桑葚啊,每年都只能等到那时候才能摘,人家早上市的早赚了钱,咱只能等着,价格还被压得低。”这反映出传统桑葚栽培模式在市场中的被动局面。
二、分析问题
1. 桑葚生长习性与休眠机制
桑葚是落叶果树,具有自然休眠的特性。就像动物冬眠一样,桑葚树在冬季会进入一种生理上的停滞状态,这是对环境低温等条件的一种适应机制。一般来说,桑葚需要一定时长的低温积累才能正常萌芽、开花结果。如果强行打破这种休眠,而不满足其生理需求,就可能导致生长异常,比如花芽分化不良、果实发育畸形等。
据研究,大多数桑葚品种需要700 - 1500小时的有效低温(一般指7.2℃以下)来满足休眠需求。常见的白玉王桑葚品种,经过测定,在自然条件下,大约需要1000小时左右的低温积累。这一数据表明了桑葚休眠机制的严格性,也为我们进行设施促成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破眠剂的使用
破眠剂的出现为提前打破桑葚休眠提供了一种可能。目前常用的破眠剂有石灰氮、单氰胺等。
(1)石灰氮
石灰氮是一种传统的破眠剂。它的主要成分是氰氨化钙,施用到土壤或者枝干上后,会分解产生氰胺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刺激植物细胞,打破休眠。在使用石灰氮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一般来说,将石灰氮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常见的浓度为10% - 20%。如果浓度过高,可能会对桑葚树造成药害,导致叶片发黄、生长受阻等问题。
我曾在一个试验田看到这样的对比情况。一组桑葚树使用了浓度为15%的石灰氮溶液涂抹枝干,另一组则按照传统方式等待自然休眠结束。结果发现,使用石灰氮溶液涂抹的桑葚树,萌芽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大约10 - 15天。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少数枝条出现了轻微的发黄现象,经过分析,是由于涂抹时浓度局部过高导致的。
(2)单氰胺
单氰胺也是一种有效的破眠剂。它的作用原理与石灰氮类似,都是通过干扰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来打破休眠。单氰胺的使用相对更加方便,一般可以直接稀释后进行喷施或者浸泡。
在某大型桑葚种植基地的试验中,采用单氰胺稀释液浸泡桑葚枝条24小时后,再进行栽植或者移栽到设施内。结果显示,与未使用单氰胺处理的桑葚相比,处理后的桑葚萌芽率提高了约20%,而且萌芽时间提前了15天左右。单氰胺也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必须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3. 温湿度调控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桑葚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设施促成栽培中,温度的调控尤为重要。
在冬季,设施内的温度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桑葚树休眠的需求。一般来说,当外界温度低于7.2℃时,就可以开始进行设施栽培的准备工作。在休眠期,设施内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干扰桑葚树的正常休眠。如果设施内温度长时间高于10℃,桑葚树可能会提前萌芽,但是这样的萌芽往往不整齐,而且后续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
当需要打破休眠进入促成栽培阶段时,温度的升高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可以将设施内的温度控制在15 - 20℃左右,这个温度范围有利于桑葚树芽的萌发。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逐渐升高温度。在花期,温度要保持在20 - 25℃,这个温度区间有利于花粉的传播和受精。如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坐果率。
(2)湿度
湿度同样对桑葚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在休眠期,设施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 - 80%较为适宜。如果湿度过高,容易引发病虫害,比如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我曾经在一个湿度较高的桑葚设施栽培园看到,由于空气湿度长时间超过85%,桑葚树在萌芽期就出现了大量的灰霉病病斑,严重影响了桑葚的产量和品质。
在生长期间,尤其是花期和果期,湿度也需要合理调控。花期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 - 60%为宜,过高的湿度会影响花粉的飘散,降低授粉成功率。果期则需要相对较高的湿度,但也不能过高,一般保持在70%左右,这样有利于果实的膨大。
三、解决问题
1. 综合运用破眠剂与温湿度调控
为了实现桑葚的早春上市,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破眠剂的使用和温湿度的调控。
在使用破眠剂之前,要确保设施内的温湿度条件适合桑葚树的休眠解除。在使用石灰氮或者单氰胺处理桑葚枝条前,将设施内的温度调整到合适的范围,一般在5 - 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 - 80%。然后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方法使用破眠剂。
在使用破眠剂后,要迅速将设施内的温度提升到适宜萌芽和生长的范围。比如,使用单氰胺处理后的桑葚枝条,在移栽到设施内后,立即将温度提升到15 - 20℃,同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0% - 80%,为桑葚树的萌芽创造良好的条件。
2. 精准管理
(1)温度管理
在桑葚设施促成栽培过程中,要精准地控制温度。可以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根据桑葚生长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温度范围。在萌芽期,当温度低于15℃时,系统自动启动加热设备;当温度高于20℃时,启动通风降温设备。
(2)湿度管理
湿度管理同样需要精准。可以通过安装湿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设施内的湿度情况。当湿度超出适宜范围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湿度过高,可以开启通风设备或者除湿设备;如果湿度过低,可以通过喷雾等方式增加湿度。
3. 病虫害防治
在桑葚设施促成栽培中,由于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1)预防为主
在设施栽培前,对设施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可以采用高温闷棚、药剂熏蒸等方法。使用硫磺进行熏蒸,按照每立方米空间使用5 - 10克硫磺的比例,在密闭设施内熏蒸24 - 48小时,可以有效地杀灭病菌和害虫。
(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释放捕食螨来控制红蜘蛛等害虫的数量。当病虫害较为严重时,再合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并且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使用。
桑葚设施促成栽培通过合理使用破眠剂和精准调控温湿度,再加上科学的病虫害防治,能够实现早春上市的目标。这不僅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桑葚的需求,也为果农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像一位成功的桑葚种植户所说:“以前咱只能看天吃饭,现在掌握了这些技术,咱就能让桑葚提前上市,赚更多的钱。”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将为桑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