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这座超有魅力的城市,处处都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其中,沪剧就是一个超亮眼的存在,带着浓浓的上海味道。最近,有个很火的系列节目叫《志在上海》,就把目光对准了沪剧,带着大伙一起走进沪剧的世界,认识它的过去和现在。这节目还请来了一位超厉害的嘉宾,她就是沪剧界的大腕儿——茅善玉。
《志在上海》刚策划的时候,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老师们就想着,一定要有一集专门讲讲上海独有的沪剧。而且,得用最地道的上海话唠嗑,再结合方志里的那些老资料,让观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沪剧的历史和发展。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既要把沪剧这200年的风风雨雨讲清楚,还要让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这老艺术感兴趣。

说起请谁来当嘉宾,茅善玉老师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她可是沪剧表演艺术家,还是国家一级演员呢。今年正好是她进上海沪剧团学馆的第50年,这50年,她的生活和沪剧紧紧绑在一起。前几年,她主演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拿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这可不只是她一个人的荣誉,也证明了沪剧在新时代又火了一把。从刚入门的小年轻,到现在沪剧界的“扛把子”,她的经历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沪剧发展史。
不过,一开始节目组心里也没底。茅善玉老师在沪剧界地位这么高,平时肯定忙得很,能答应来录节目吗?好在7月初联系上茅老师的时候,她特别爽快,一口就答应了,可把节目组高兴坏了。紧接着,节目导演金莹、方志人黄晓明老师,还有《上海市志·戏剧卷》编纂室主任陈忠国老师,赶紧凑一块儿商量节目大纲。

新问题又来了,《志在上海》是个短视频系列,一集就5分钟,去掉街头采访和片头片尾这些,真正讲沪剧的时间也就4分多钟。这么短的时间,怎么把沪剧200年的历史、现在的发展情况,还有它的独特魅力都讲明白呢?大伙反复琢磨,改了6次大纲,终于找到了方向。决定先从沪剧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讲起,为啥沪剧在上海诞生?和其他江南戏曲有啥不一样?为啥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年又是怎么发展的?最近又有啥新变化?同时,好好利用茅善玉老师的亲身经历,把改革开放以后沪剧的发展历程串起来。
方向定好了,后面的事儿就顺多了。为了让节目更有方志特色,节目组想了个好办法,邀请茅善玉老师到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的上海通志展示馆录制节目。在这儿,茅老师可以看着馆里的志书,给观众们解读沪剧,让节目更有文化味儿和历史感。

录制的时候,茅善玉老师对沪剧的热爱和了解全表现出来了。她介绍说,沪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的故事和别的剧种不一样。京剧、昆剧大多讲帝王将相的事儿,越剧这些喜欢讲才子佳人谈恋爱,沪剧讲的可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上海这么热闹,新闻天天有,沪剧也就有了“说新闻、唱新闻”的传统。这200年来,沪剧一直跟着时代走,和上海一起成长,见证了上海的变化。
节目里,茅老师还分享了好多有意思的故事。她第一部出名的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是怎么在80年代那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时期诞生的;2006年,她带着沪剧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把上海弄堂里的艺术带到全世界的难忘经历;还有主演的沪剧《敦煌女儿》,灵感是从哪儿来的,创作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故事,不光让我们了解了茅善玉老师的艺术人生,也看到了沪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创新。

茅老师录制的时候,一口气讲了快一个小时,节目组从这60多分钟的素材里精挑细选,剪成了5分钟的精华。这集节目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它是今年36集《志在上海》里唯一全程用上海话讲、录制解说的。节目组就想通过这种方式,用最原汁原味的语言,把沪剧的魅力和方志的魅力,完整地展现给观众。
现在,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已经播出了,这集讲沪剧和茅善玉老师的节目,在观众里反响特别好。老戏迷们看了,回忆满满;好多年轻人看了,也对沪剧这老艺术产生了兴趣。在现在文化这么丰富的时代,这样的节目就像一座桥,把沪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起来,让沪剧在新时代又火了一把。真希望以后能多来点这样的节目,把咱们的传统文化挖出来、传下去,让每一种艺术都能一直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