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装甲山河”,华为携手央国企共同书写能源高质量发展答卷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2025-04-25 18:58:00

“光,让万物有了生命,也让能源有了脉搏。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中,中国光伏产业成为这场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4月22日,恰逢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一部名为《装甲山河,碳路中国》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在央视网开播。影片伊始,一组数字率先引人瞩目——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

直观而亮眼的数据,是对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就如其在技术、产业、市场等层面一直领先,连续多年保持制造规模、装机量、发电量世界第一。在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光伏由过去的“补充电”发展到如今的 “重要电”,已成为推进能源电力转型的中坚力量。

能源是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战略规划指引下,光伏产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动装机规模、发电量、发电利用率实现高水平跃升。这其中,作为产业主力军的能源企业,以“进”促“稳”书写发展新篇,从技术创新、生态协同、数字化升级等多维度、多路径推动光伏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光伏“钢铁长城”横跨山海,打造高质量项目样本

根据《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今年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超2亿千瓦。在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光伏产业无疑承担着主力角色。而当大自然馈赠的能量被现代能量单位“千瓦、兆瓦、吉瓦”重新衡量,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应用边界不断扩大,深度融入全社会各个领域。

缺氧、强风、极寒的高海拔地区,风大浪高、复杂性强的海上环境,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沙戈荒”……如今的光伏“钢铁长城”横跨山海,这是项目建设运营方果敢之姿的写照,更是我国光伏产业不畏艰难、勇立潮头的缩影。

西藏山南地区,年日照数高达3000小时左右,优质资源不可多得,挑战也前所未有,人类工程“禁区”对光伏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比如不仅施工人员会出现普遍的高原反应,光伏设备也会“高反”。以逆变器为例,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影响绝缘散热,对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同时西藏属于典型的弱电网场景,对设备并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当地居民用电、取暖迫切需求,由中国华电打造的山南乃东亚堆才朋50兆瓦保供项目克服重重考验,在雪域高原筑牢民生保障,也成为全球最高海拔的光伏发电项目。在“高海拔+弱电网”条件下,由华为数字能源提供的逆变器产品支撑项目投产发电,在5100米海拔以上以及弱电网环境下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高原上的华电山南乃东亚堆才朋50MW保供项目

在山东东营,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在此破陆入海。“海洋+光伏”的模式前无经验可参考,又是华为带来了“规-建-维-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的解决方案。项目引入IP66防护等级华为逆变器,不仅破解了海上环境恶劣、风浪大、盐雾腐蚀严重等问题,还可满足设备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为全球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正在吊装施工的国华HG14海光光伏项目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坐落着我国首批千万千瓦级“沙戈荒”风光火储新能源基地项目。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设备运行提出严峻考验,必须更好实现抗高温、抗低温及防护防尘条件。对此,三峡集团选用的华为组串式逆变器,可在环境温度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上60摄氏度区间内稳定运行。在平日运维中,通过监控室的后台监控,或就地的实时APP监控,还可便捷跟踪逆变器运行参数。

“阻挡”沙漠东移的三峡库布其沙漠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系统性升级安全和稳定

项目覆盖越来越多、实际应用越来越广,对电站“规-建-维-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有效推进光伏发电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系统性升级安全和效率,同时兼顾低成本用电。

对此,一批极富代表性的项目为全行业提供了高质量“范本”。例如,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数字化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将我国水光互补开发规模首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华为携手雅砻江公司共同建设的清洁能源大基地标杆,成功克服了高海拔、极端气候等困难,在业内首次提出光伏电站“规-建-维-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概念。特别是华为提供的百万设备接入、全面诊断分析和数据处理三大能力,为新能源电站注入AI动力, 赋能开发实景建模、施工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设备运维管理等多方面应用,带动新能源电站走向“自动驾驶”。

雪后的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

安全稳定的供给、使用效率的提升,还需要储能技术为依托。百兆瓦时级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项目——华润新疆三塘湖构网型储能即是典范。面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稳定性减弱等制约,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能够瞬时响应系统电压和频率的快速变化,成功验证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在弱电网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截至2025年2月,哈密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已达2306万千瓦时,位居全疆之首。

PCS(智能储能控制器)

高质量的“规-建-维-营”实践再次证明,随着能源产业升级加速,数智化已成为新能源场站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为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光伏、储能、云与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融合,以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推动行业从低成本转向高价值,引领智能组串式成为主流,持续带来更优LCOE、更优LCOS、增强电网、主动安全等价值,持续降低光储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全面提升电网支撑能力,夯实新能源科技支撑根基,推动使用效率持续提升。

加速推动光伏成为主力能源,积极践行绿色行动

展望未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光伏产业不仅仅是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也为我国参与全球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贡献着新智慧。

每一笔环境友好的“生态账”都有据可循。比如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唐26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稳定发电的同时,通过在鱼塘上方架设光伏板避免占用耕地,并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提升了水库利用效率,兼顾“渔、电、环保”三方面价值。而此背后,由华为提供的创新IVCV融合诊断解决方案,颠覆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大幅度提升电站运维效率。

渔光互补模式

再如,“敢叫沙漠换新颜”的国家电投内蒙古磴口县10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采用“沙漠+光伏+设施牧草”特色模式,助力实现改善环境、改良土壤等目标。经过十多年光伏治沙,当地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项目去年发电量为3.584亿千瓦时,比原计划超发0.066 亿千瓦时,凸显华为逆变器的稳定性和高效率,以多技术协同实现光伏与生态融合发展,为沙漠治理与新能源利用创优质范例。

国家电投内蒙古磴口县100MW光伏治沙项目

以“双碳”目标为指引,积极践行绿色行动,高质量企业同样是不折不扣的主力支撑。仅以华为数字能源为例,截至今年3月底,其已助力合作伙伴累计生产绿电16,081亿度,节约用电962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亿吨,相当于种植11亿棵树。华为数字能源凭借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优势,率先将多年积累的技术与光伏、储能、云与智能化技术创新融合。未来华为还将继续携手更多实力能源企业,助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覆盖全国的清洁能源基地,积极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仲新源)

#广告#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