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 U17 国少队在亚少赛上的表现,让不少关心足球的人心里挺不是滋味。小组赛两连败提前出局,又一次无缘世少赛,算下来这已经是 20 年没进去了。说句心里话,每次看到国字号球队输球,大家第一反应可能都是 “怎么又没打好”,但这次仔细看看背后的备战过程,真是让人忍不住叹气 —— 好多问题明摆着,却好像没人能解决似的。
就说备战时间吧,从去年 10 月预选赛出线到今年 3 月决赛开打,整整五个月多的时间,球队愣是没好好集中练过。别的国家出线后赶紧抓住国际比赛窗口期拉练,咱们倒好,队员们被抽去参加全运会、三大球运动会这些比赛,集训时间被拆得七零八落。12 月在昆明集训,就和当地球队踢了两场热身赛,完了又散了;今年 2 月去日本拉练半个月,对手都是当地俱乐部梯队或者大学生队,水平跟正式的国少队差不少。回来没几天又各回各队打锦标赛,直到 3 月 6 日才再次集中。这么算下来,真正连贯的集训时间少得可怜,队员们刚磨合点默契又分开,就像刚把积木搭个开头,又被拆了重新来,能有啥效果?
更让人着急的是对高原作战的忽视。比赛地塔伊夫海拔快 1700 米,这可不是小事啊,高原上空气稀薄,人跑起来喘气都费劲,球的飞行轨迹也会受影响。咱们中国足球其实也有过高原作战的经验,比如云南玉昆队踢中甲,就靠高原主场占优势,客队上来跑 60 分钟后体能明显下降。可这回主教练上村健一却觉得 “这么点海拔没啥影响”,压根没做针对性训练。结果呢,队员们第一场踢沙特,70 分钟后明显跑不动了,传球也老是失误,后来才知道,不是技术不行,是球在高原上飞得跟平时不一样,加上当地风大,队员们根本没适应这种变化。你说,提前知道有高原比赛,却不当回事,这不是相当于学生考试前知道有难点却不复习,结果考砸了吗?
还有训练强度的问题,简直让人揪心。3 月初在三水集训,第一天就伤了三个主力,中后卫、左后卫、攻击型中场都倒下了,后来核心球员艾比布拉也受伤。教练组怕再有人受伤,训练量一减再减,原本该有的高强度对抗训练,变成了 “养生式” 练习。这样练出来的队员,到了比赛场上哪有体能拼到最后?就像平时只练慢跑的人,突然让去参加百米冲刺,能不气喘吁吁吗?比赛里队员们后期跑不动、抢不到球,其实早就在训练里埋下了伏笔。
再说国际比赛经验,这批 08 年龄段的孩子真是有点 “吃亏”。前几年因为疫情,出国比赛少,就算出去拉练,对手大多是俱乐部梯队,跟真正的国少队交手太少。2024 年一整年,也就踢了 6 场国字号热身赛,今年更是只踢了两场。为啥不多安排点高质量比赛呢?听说主教练怕输球引发舆论压力,就婉拒了不少机会。这就好比小孩学走路,怕摔着就一直让人扶着,等真正自己走的时候,能不跌跟头吗?你看人家日本、韩国的同龄球队,热身赛专门找强队练,越练越有经验,咱们却躲着难题走,最后到了赛场,面对复杂局面自然手忙脚乱。
网友经常说,中国足球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每次输球都能揪出一堆老毛病。这次 U17 的失利,表面看是备战没做好,背后其实是青训体系、管理机制的问题。比如说,教练团队有没有足够的大赛经验?当出现高原作战这样的已知难题时,有没有科学的应对方案?当球员集训被其他赛事频繁打断时,有没有人能站出来协调,把青训的优先级提上去?这些问题,可能比一场比赛的胜负更值得琢磨。
现在的情况是,咱们的青训好像总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次输了说备战有问题,下次可能又冒出别的漏洞。我觉得吧,足球青训是个长期工程,得像盖房子一样,打好地基,一步步来。比如说,建立稳定的集训机制,别让全运会这些短期赛事把长期规划打乱;多安排高质量的国际比赛,让孩子们在实战中成长;遇到高原这样的客观困难,提前用科学方法解决,而不是拍脑袋做决定。
但话说回来,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为啥落实起来就这么难呢?或许是因为急功近利的心态还在,总想着出点成绩,却忘了基础才是关键。你说,咱们的青训到底该怎么改,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在赛场上踢出底气呢?这可能需要足协、教练、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一起琢磨,毕竟足球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梦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