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康市矿区,一声巨响撕裂了夜晚的宁静。深埋地下的矿井,在爆炸的冲击波中轰然坍塌,浓烟滚滚,碎石飞溅。矿工徐文国,在爆炸发生前的几分钟,听到了刺耳的警笛声,他本能地意识到危险来临,发了疯似的在黑暗的巷道中狂奔。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警局办公室里,刑警张向阳举起酒杯,语气淡漠地对同事杜湘东说道:“当年是我误判了,姚斌彬不是凶手。” 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却揭开了一桩尘封十多年的冤案,以及隐藏在警局内部,操控人命的黑手。
杜湘东偶然在姚斌彬家中发现一张汇款单,汇款人化名“王红兵”,每月定期向姚母汇款,金额精确到分。直觉告诉杜湘东,事情并不简单。他以“二姨病危”为由请假,独自前往云康市追查线索。经过多方调查,他最终锁定了矿区的位置。然而就在同一天,矿区发生爆炸,而在此之前,曾对徐文国毕恭毕敬的“牢头”郑三闯,竟然提着刀出现在矿场。杜湘东的行程只有张向阳的同学知情,而此人恰恰是唯一可能泄露消息的人。
郑三闯的刀还未落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便吞没了一切。这场追杀并非偶然。多年前,徐文国和姚斌彬因卷入李超枪击案入狱,当时郑三闯对徐文国的异常殷勤就曾引起杜湘东的警觉。在监狱里,新人通常会受到欺凌,但徐文国却被奉为上宾。甚至在地震转移途中,徐文国遭遇“意外车祸”逃脱后,指证姚斌彬的陈素娥立刻被杀害,现场还留下了徐文国的指纹。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环环相扣,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徐文国逼上绝路。
张向阳的道歉,发生在徐文国“葬身”矿井之后。他承认当年错怪了姚斌彬,语气却平静得如同谈论天气。作为一名资深刑警,张向阳当年咬定姚斌彬是真凶的逻辑漏洞百出:仅凭陈素娥的证词定罪,对物证的矛盾之处视而不见,甚至在徐文国逃亡后仍坚持结案。更令人费解的是,当杜湘东提出异议时,张向阳以“服从纪律”为由将他调离刑警队,彻底断绝了翻案的可能。
警校时期的竞争,早已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张向阳的成绩一直被杜湘东压制,但毕业后却凭借“背景”空降刑警队。而杜湘东因为坚持调查徐文国案,被贴上“不守规矩”的标签,困在基层岗位多年。操控徐文国的生死,对张向阳来说,不仅是为了掩盖真凶,更是一场权力博弈。只要案件悬而未决,杜湘东就永远无法回到刑警队,而他则可以稳坐钓鱼台。
在矿井坍塌前,徐文国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对方声称可以提供庇护,条件是他交出当年保留的证据。这通电话的信号源最终指向警局内部的加密频道,而同一时段,张向阳的通讯记录出现了20分钟的空白。更蹊跷的是,矿区爆炸后被迅速封锁,所有矿工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矿井图纸也“意外丢失”。这些细节与另一起旧案惊人地相似:十年前,一名涉黑头目“意外”死于火灾,案发前也曾接到警方线人的电话,时任调查组组长正是张向阳。
姚母汇款单上的账户,开户人登记为一家皮包公司,经过层层追查,发现其实际控制人与张向阳妻子的表弟存在资金往来。而郑三闯出狱后的行踪显示,他频繁出入高档会所,消费记录远超其经济能力。这些线索逐渐拼凑出一条完整的利益链:真凶通过张向阳向狱中的郑三闯传递指令,再用汇款制造徐文国“复仇”的假象,以此掩盖真相。陈素娥被杀当晚,附近居民曾听到两名男子争吵,其中一人的声音被描述为“带有北方口音”,而张向阳的老家,正是河北。
在矿井废墟中,救援队找到半枚带血的警用纽扣,编号被人为磨损。这枚纽扣与张向阳某次行动报告中的“制服破损记录”吻合,但他坚称纽扣是“训练时丢失的”。与此同时,杜湘东在矿区附近的垃圾站找到一部烧焦的手机,恢复数据后发现数十条加密短信,发送时间均与徐文国遭遇的关键节点一致。而短信接收方的虚拟号码,最终定位在张向阳办公室的IP地址。
这场跨越十多年的生死游戏,徐文国或许从未真正逃脱。从牢房到矿井,他的每一步都被精准预判。警笛声、爆炸声和道歉声交织成一张 inescapable 的网,早已注定他的结局。
然而,当操控者自己成为棋子时,下一个“徐文国”又会是谁?真相,或许就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下,等待着被揭开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