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常被喻为回归本真的旅程,但何为真正的回归?前几年读心融禅师的《心铭》其中"守婴儿行"四个字与我深契——不是模仿孩童形迹,而是重拾那份天然的自在与澄明。婴儿哭笑得真切,悲喜转瞬无痕,恰似云过青天不留迹,这份不执着、不造作的本能,恰是修行的真谛。老子所言"复归于婴儿",亦非退回蒙昧,而是剥离后天习得的矫饰,让生命重获舒展的弹性。
有人将回归误解为放任形骸,友人曾执念于粗服素餐、不理世俗,反成另一种刻意。直到某次盛典,同修友人说她过于回归,不食人间烟火,其顿悟后与我私语:却要对环境负责任,切不可过犹不及,有别另类!当然,素面朝天,不修边幅是自心的一种自在显现,无可厚非。真正回归是心境的圆融,而非外相的标榜。如同古琴调弦,过紧易折,过松失音,唯有松紧合度才能奏出清音。
回归的本质,在于守护本心如镜。孩童的珍贵在于随时活在当下——摔疼了便哭,见蝴蝶又笑,每一刻都纯粹地面对真实感受。成年人的修行,便是学着在纷扰中保持这份专注:品茶时知茶味,处闹市守清明。不必避世求净,只要心不染尘,市井烟火亦可作菩提道场。
归途不在深山,而在每个卸下面具的刹那,伪装与修幻有本质上的区别?当我们允许自己偶尔露出笨拙,坦然接受喜怒,像孩子般对世界保持好奇与善意,便已走在最踏实的回归之路上。
晨钟暮鼓间,红尘是道场,生活就是一场向内的修行。以幻修幻看似玄奥,实则是一条觉醒之路。
愿以此与师兄法侣及有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