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近些年来出现在各类新闻、领导讲话、政策中。从我国人才与教育政策的发展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称谓较早明确出现于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此方案在给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重要表述之后又鲜明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其中,985工程建设高校作为代表我国高校实力典范的群体,率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强基计划就是具体的开展形式。2024年恰好是首批强基计划的同学转段升学的重要转折点,纵观39所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以转段率100%的数据名列前茅,这标志着大工的培养模式卓有成效,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
由此可见,这两位强基班学子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都十分卓越,才能在大三期间就登上顶级期刊,彰显了大工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据悉,大工的强基计划采用“一班一策略,一人一方案、一生一导师”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上文里的程嘉硕因为对科研项目兴趣颇深,所以大二期间就加入了史彦涛教授的课题组,既可以近距离与教授交流,在观察学习教授的学术研究中激发科研思维、锻炼科研素养,还能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以此积累科研经验、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同时,在史彦涛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工“优秀本科生基础研究专项”的帮助下,程嘉硕充分利用化学强基班特色的化学研究训练课程,以及课余和寒暑假期间,完成其研究成果。
如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一方面这类人才能够服务于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可以推动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这类人才在国际科技竞争前沿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真诚建议各位想在名师亲自指导下有所作为,想更好遵循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制定发展路径,想站在一流的平台和资源上提升个人专业基础、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的都可以多多关注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