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童信子节:东渡的船儿何时归?海上生明月,亲人可相随……

墨香食韵 2025-04-22 16:12:03

站在千童镇斑驳的石板路上,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锣鼓声。晨雾未散,老街已挤满扶老携幼的人群,他们朝着东门方向挪动,像一群候鸟追逐着古老的记忆。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八,千童信子节——这场跨越两千年的文化苦旅,又要在这方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一、信子节里藏着秦朝的月光

故事要从公元前210年说起。秦始皇站在琅琊台(今山东青岛)的礁石上,望着徐福率领的三千童男童女船队消失在海天交界处。这场浩浩荡荡的寻仙之旅,最终成了历史上最悲壮的 “移民潮”—— 徐福船队在日本九州登陆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原。。

盐山千童信子节的起源,便与这场东渡息息相关。据《史记》记载,徐福在盐山筑千童城,招募童男童女及百工,从这里启航。当孩子们的父母得知东渡者 “止王不归” 的消息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传说中的出海日),便自发聚集在千童镇东门,登上高台,面朝大海呼唤子女的名字。这一呼,就是两千多年。

"不是说徐福成了日本的神吗?咋还要招魂?"我曾在老茶馆听人嘀咕。非遗传承人王大爷嘬着旱烟袋:"神不神的咱不管,但根在这儿呢。"他手指敲着开裂的桌沿,"当年那些孩子,有的可能都没出过村口,硬被征去漂洋过海。你说当爹娘的,能不想?"

二、木头舞台上的生死芭蕾

见过信子的人,都说像看空中杂技。十二米高的木架上,童男童女或金鸡独立,或倒挂金钩,演着《西游记》《天河配》。最绝的是1951年的"茶壶造型",童女单脚立在茶壶嘴上,底下童男端着壶身,晃悠悠走了三街六巷。抬架子的汉子们踩着锣鼓点,三十六人步调如一,汗珠砸在青石板上,砸出千年回响。

"现在孩子金贵,哪舍得让他们冒险?"扎信子的老张师傅叹气。他手底下正摆弄着改进版的"安全绳",粗麻绳里嵌着钢丝。"可不用孩子,又总觉得缺了魂儿。"说话间,远处传来童声清唱:"东渡的船儿何时归?海上生明月,亲人可相随……"

三、中日文化密码的镜像对称

有意思的是,日本佐贺金立山也有个"氏子节"。同样是四月末,同样是童男童女抬神像,同样是面朝大海祭先祖。当地人说他们是徐福后裔,神庙里供着秦式铜镜。盐山千童祠的赵朴初题诗写着:"至今两岸留佳话",这"两岸",怕是早超越了地理概念。

去年信子节,来了批日本客人。他们围着《出海东渡》信子转圈拍照,突然齐刷刷跪下磕头。领队的老人操着生硬的中文:"我们的根,在这里。"那一刻,信子架上的孩子突然懂了,他们举着的不是道具,是活着的历史。

四、非遗传承的现代方程式

如今信子节五年一办,每次都要搭四架信子,融合声光电技术。但核心仪式雷打不动:童男童女必须父母双全,工匠开工前要焚香净手,祭祀队伍必须从开化寺出发。王大爷说这是"古法不能丢",可他又悄悄告诉我,今年打算在信子架上装LED灯,"晚上巡游更震撼"。

"传承不是复制,是活态生长。"文化站的小李亮出手机,视频里孩子们穿着汉服在信子上练瑜伽,"这叫'古风新韵',年轻人爱看!"旁边绣娘正在童女装上绣二维码,扫一扫能听东渡故事。传统与现代,在木架上织出奇妙的经纬。

日头西斜时,信子队伍终于回到开化寺。童男童女们被抱下来,小脸蛋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他们或许不懂何为"国家级非遗",但知道今天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就像两千年前的祖先,用思念搭建天梯,让文化基因在血脉里代代相传。

走出寺门,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我忽然明白,信子节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盐山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只要还有人仰望那片海,还有孩子愿意站上信子架,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永远不会落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