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所承受的压力巨大,这是外界所不知道的,尤其是那些知名的学者,已经被视为所在单位与社会的稀缺人才资源,频繁出席各种场合,长时间无法休息。
可生命是脆弱的,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长时间运转,持续高强度工作,就会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3月9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知名的材料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刘永锋于3月5日突发疾病去世了,而他的年龄才48岁,这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据了解,刘永锋出生于1977年10月,本硕博均毕业于浙江大学,2007年进入浙江大学任教,2012年晋升为教授。
明白人应该都知道,刘教授在科研方面绝对有非常高的天赋,而且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否则不可能短短5年就晋升为教授。

刘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储氢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调控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

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21 项,授权发明专利48项,发表过高水平论文280多篇。
如此优秀的科学家,为什么会突然去世?媒体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他的妻子发声了!

原来刘教授是1月12日在西安出差,会议期间突发脑溢血住院,而且还是在会议现场,3月5日医治无效去世。
刘教授妻子给出了几点重要信息:
1、刘教授在会议现场突发脑溢血;
2、拒绝接受捐款,但要为丈夫因为高强度工作突发老一些要一个说法;
3、复原了刘教授近一年的工作记录,其高强度工作触目惊心;
4、刘教授高强度工作18年,要以此推动学校和社会关注科学家群体,不要让悲剧重演。

在这份文字的最后,刘教授的妻子还整理出了丈夫的工作时间表,其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出法定工作时间。
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原本法定工作时间是183天,但刘教授的实际工作时间是319天,其中有135天在出差,出差以及下班晚于21点的天数有277天。

客观地说,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一般人是受不了的,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身体上,也体现在心理上,尽管这些知名的科学家不可能做到正常上下班,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人的身心极限,怎么可能不出健康问题呢?
正如刘教授的爱人所说,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共同关注科研工作者群体,要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必要的时候要强制休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