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几十年前,消费者之所以迷信进口商品,主要还是因为国产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在那个制造业刚刚起步的时代,“廉价”、“粗糙”和“不经用”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标签。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发展,如今无论是汽车还是数码,大量外资品牌都在国内实现了本地化生产。简单说,坐拥全世界范围内顶级生产线的Made in China,的确具备将成本压缩至极限的能力。
而这,亦是我在深入体验TRN贝壳后的真实感受。

与偶尔推出一两个性价比型号走量保底的普通牌子不同,这么多年下来,TRN一直走的都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很有“一时卷,一时爽;一直卷,一直爽”的既视感。所以当我看到无论是做工颜值,还是声音表现,亦或是豪华配件,都完全凌驾于399元售价之上的贝壳的时候,我就知道,500元以内有线耳机市场这次是真的要变天了。

OK,老规矩,先来简单开个箱。
包装的尺寸较大,黑底+蓝色贝壳图案,很有深邃神秘的意境。内部上下堆叠的布局并不复杂,放在这个价位段,妥妥的降维打击。耳机收纳盒,三种主动调音导管,3.5+4.4可换插头,5种不同尺寸的耳塞套,以及手绳,这些东西单买也得上百块钱了吧?我想问问TRN你们这么卷真的还有利润吗?

更卷的还在后头。液态金属+流线型电镀工艺,单个腔体仅为12.5g,复杂的面板纹理在不同的角度下可折射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即便是我这样见多识广的耳机博主,在不知情的前提下,你骗我说这是两三千块钱的耳机,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违和的地方。
4股铜银混编线材,柔软且粗细适中,黑白相间的配色与耳机本体也很搭。尽管导管有些偏长,不过整体佩戴依旧在“贴合舒适”的范围内,还是比较稳固的。

声音方面,默认【绿色参考导管】。大的框架上,贝壳是一款主打中正扎实、通透明亮,偏凌厉鲜活、细节缤纷的素质向耳机。第一感受,贝壳的音色比较中性,并无过度冷暖倾向;解析力相当惊人,对于一些弱音的细节也有较好的呈现;声场不算特别大但胜在规整立体,分离度表现亦是可圈可点。整体是侧重线条感和顺畅感的现代调音,很适合作为百元塞的进阶选择。

贝壳打动我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是配合无间的四个喇叭单元。相比较某些动辄八单元十单元却没有形成合力、干冷铁味有些明显的国产单元动铁耳机,我对贝壳3动圈1平板的配置无疑是更加期待的,同时这也对TRN的优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起初我是比较担心TRN是否能把四种完全不同的发声单元进行良好融合,是否会出现声线割裂和各玩各的等翻车场面。结果证明是我多虑了,若是没看到配置单,以丰富的信息量、致密的密度和出色的结像感作为基础,把贝壳盲狙成多单元动铁耳机也是可能,声音的一体性极强。

具体来说,三频能量分布颇为均衡,这在入门级价位耳机里是很难得的。10.5mm大尺寸动圈负责低频,量感适中偏大,声底却不糊不脏。究其原因,原来在轻缓舒适的力道、浅尝辄止的下潜和精致分明的层次共同作用下,这样不强调迅猛、刚烈,却侧重优雅、氛围的风格,再加上收束较快的泛音处理,反馈到听感就是“既清楚又带感”。耐听不轰头,包裹在其中,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评价;8mm动圈负责中频,人声距离适中偏近,口型大而清晰,厚度适中偏薄,齿音几不可闻。典型的动圈温润细腻类型,对结像轮廓有针对性的锐化,是比较活泼开朗的青春人声,女声好于男声,很适合作为元气少女类音乐的回放;6mm动圈和平板单元负责高频和极高频,还真是兼具了动圈的靓丽和平板的纤细两种优势元素,延展颇为自然,绵延不绝,乐器音色亦是很有毒性。良好的厅堂感配合不错的柔和度,这样的高频,连续听两个小时也不会累。

其二是适合进阶的可玩性。除了【绿色参考导管】,还有【黑色通透导管】和【红色氛围导管】两种。简单试了下,基本就是字面意思:想要更加极致的高频表现,歌单以小编制弦乐、轻音乐等音乐为主,那么【黑色通透导管】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觉得默认导管男生不够醇厚,低频距离劲爽还差一丢丢,那么不妨试试【红色氛围导管】。就我个人感受,【绿色参考导管】依旧是三个里面杂食度和适应曲风做的最全面的,按需选择就好。
当然,贝壳也不是全无缺点。比如虽然提升了灵敏度,不过想在手机+转接头直推出华美的高频,概率是比较低的,起码是要搭配单体小尾巴平衡驱动,在充沛的推力加持下,感知才会更加明显;另外耳机腔体毕竟是亮面处理,用久了难免出现细小划痕,对强迫症并不算友好。好在耳机价格不贵,划伤了也没那么心疼,看成陪伴你的岁月痕迹就好。

总的来说,在我的界定里,贝壳是一款以综合素质见长、人无我有的配件为辅,将“性能”和“诚意”双双拉满的卷王级产品。考虑到如今优胜劣汰的大环境,贝壳命名的深意更加凸显,体现出经历了残酷的大浪淘沙、市场选择过后,贝壳依旧能够洁白无暇、独善其身的信心。这样方方面面都戳中了市场需求点的成熟产品,的确具备成为下一个爆品的可能。
一句话总结我对贝壳的认可:光鲜亮丽的贝壳下,是更加璀璨夺目的珍珠呀!
以上
By 铁西迟之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