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务院拉美问题特使卡罗内在面对媒体时,公开指责中国与阿根廷的本币互换合作是“勒索机制”,并向阿根廷施压,希望阿根廷终止这一协议。然而,美国的干涉不仅未能奏效,反而遭到中国的有力回击。

自2009年中阿签署首份货币互换协议以来,该机制已成为阿根廷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在阿根廷比索暴跌、外汇储备几近枯竭的危急时刻,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帮助阿方避免了主权债务违约,稳定了国内金融市场。这种合作基于平等互利,既缓解了阿根廷的美元短缺压力,也促进了双边贸易便利化,何来“勒索”之说?
美国的真正担忧在于,中阿本币互换削弱了美元在拉美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施加控制,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正逐渐打破这一垄断。近年来,巴西、沙特、俄罗斯等国纷纷增加人民币储备,印度与俄罗斯建立本币结算机制,甚至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也开始发行人民币债券。这些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而美国对此如坐针毡。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试图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阿根廷施压,要求其终止与中国的货币合作。IMF本应是中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如今却成为美国维护霸权的工具。这种将经济援助政治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IMF的公信力,也暴露了美国对拉美国家内政的粗暴干涉。
阿根廷目前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比索贬值、通胀高企,亟需外部支持。中阿本币互换为阿根廷提供了关键的金融缓冲,而美国却以IMF贷款为要挟,逼迫阿根廷放弃这一合作。这种做法无异于逼迫阿根廷在经济崩溃与主权妥协之间二选一,是对阿方自主发展权的公然蔑视。
面对美国的无理指责,我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回应:“中国同有关国家的合作从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第三方干扰。”这一表态既揭露了美国“挑拨离间”的惯用伎俩,也强调了国际合作应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事实上,中国的反制不仅限于外交辞令。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多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金融合作。2023年,人民币超越欧元成为巴西第二大外汇储备货币;沙特首次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华石油贸易;俄罗斯、伊朗等国也在对华贸易中大幅减少美元使用。这些进展表明,尽管美国极力阻挠,但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仍在加速。
近年来,美国的滥用制裁、债务危机和货币政策反复无常,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替代方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行为更是让各国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意味着将经济安全置于美国政治风险之下。
相比之下,中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赢得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信任。阿根廷总统米莱虽以“亲美”立场著称,但在经济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中阿货币互换的重要性。这再次证明,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屈服于外部压力。
美国的霸权思维早已不合时宜。在全球经济多极化趋势下,单边施压只会加速美元体系的瓦解。中国与阿根廷的本币合作,本质上是两国基于共同利益的自主选择,美国无权干涉,如果美国继续固守霸权逻辑,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