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谓“功高不赏”,功劳太高的名将,自然会引起君王的忌惮,难免“兔死狗烹”的结局。
然而,历史上,仍有许多功劳极大的名将,不但没有被杀,反而能富贵终身。
这是为何呢?
王翦1、功高震主,本应被收拾的王翦。
大秦,对功劳特别大的名将是不太厚道的。
后来,巨鹿之战后,陈余劝降章邯时就提到:白起、蒙恬,都有那么大的功劳,但他们的结局却都是被诛杀。你章邯现在功劳也很大了,你就不担心吗?
然而,其实,原本最接近“鸟尽弓藏”的人,是王翦。
白起功劳虽大,但终白起之世,天下都处于战果,并未到“鸟尽”之时。
蒙恬功劳虽大,但其功劳与威望不及同时代的王翦,甚至蒙恬许多功劳是以王翦副将的身份取得的。要说“震主”,王翦比蒙恬更“震主”。
秦灭六国。其中,除了最不堪一击的韩国外,其余五国,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的。
六国既灭,“鸟尽”了,按道理秦始皇该要收拾王翦了。
然而,王翦父子,却都得以富贵终身。甚至后来秦二世收拾蒙恬的时候,还指定王翦的孙子王离去接管蒙恬的军队。
由此可见老王家不仅保全了富贵,还一直得到信任。
这是为何呢?
2、王翦得以保全之因。
因为:王翦早早认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并且早早开始了“自救”。
在受命主持灭楚之战时,王翦率领60万大军,“空国之军”,几乎把大秦所有的军队都拉出去了。
而自出征开始,王翦就不断向嬴政索要良田美宅。
而身边人实在受不了的时候,王翦就解释:“夫秦王怚而不信人”,秦王也是个猜忌心重的人,我不多请良田美宅,难道叫他怀疑我吗?
如此,王翦能够功高震主而保全富贵,其原因也就很明确了:自侮其名。
就连王翦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询问王翦是不是过分了。
显然,王翦不断索要良田美宅的行为,给自己的名声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王翦的评价来看,王翦的名声确实不大好。
名声不好了,也就意味着对君王的威胁小了,王翦自然也就得以保全了。
李靖1、战功“天花板”。
李靖的战功,可谓是天花板级的。
大唐平定天下,人们都津津乐道李世民的功绩。
其实,李世民平定的是北方;而广大南方地区,多是李靖平定的。
此后,李靖一战灭东突厥、灭吐谷浑,皆一战灭国!
而且,李靖不但功劳大,名声也极好,很受将士爱戴。
即便如此,李靖依然保全了富贵。
而且,不但保全了富贵,李靖还出将入相,长期身居高位。
这又是为何呢?
2、李靖善终之因:过于牛逼和幸运。
(1)、幸运。
李靖的幸运在于:他是古代名将善战的“天花板”,而他的老板李世民也是古代君王战斗力的“天花板”。
若论大唐统一战争中的功劳,李靖确实很大,但李世民更大!
所以,“震主”的人,是李世民。李世民最后要靠政变解决掉“震主”问题。
李世民自己就是军功第一,自然不必忌惮李靖。
何况,李世民又比李靖年轻得多,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下一代”拔掉李靖。
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君王,是李靖的幸运。
(2)、过于牛逼。
李靖又过于牛逼。
李靖功劳大,但他取得如此大功劳,所统的兵力是很少的。
扫江南,用的是大唐的“偏师”,当时精兵劲卒都跟着李世民在北方。
平东突厥,统兵约10万;灭吐谷浑,用兵4万。
而且,所有功劳,效率都很高。
这些功绩,基本都是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
因此,李靖功劳虽大,但他统过的兵不多,带兵征战的时间也不长。
所以,李靖对李世民也就更没有威胁了。
郭子仪1、威震天下的郭子仪。
郭子仪的儿子和他老婆升平公主吵架的时候说:你不就仗着你爸爸是天子吗?我告诉你,我老爸还不稀罕当天子呢!
公主回去把话传给唐代宗。
唐代宗说:这还真是你不知道!他没有说错!郭令公要是想要当皇帝,那天下确实已经不是你家的了···
唐代宗的话有点夸张,但确实也是郭子仪当时名望、功绩的客观反映。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名震天下。
后来,吐蕃攻破长安,郭子仪又复出,收复长安,再造大唐。
再后来,吐蕃、回纥联兵来犯,郭子仪居然单骑说退了回纥!
可以说,郭子仪不但功勋第一,而且,其威名远播,就连敌国也对他敬畏不已!
就这样,郭子仪仍然得富贵终身!
郭子仪不但与天子结为亲家,最后以太尉兼中书令及“尚父”的身份离世。
2、郭子仪何以独得善终?
大唐待中兴名将并不好。
来镇等人被害死,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也备受猜忌郁郁而终。
为何唯郭子仪得以富贵终身呢?
(1)、郭子仪的“自觉”。
郭子仪虽然屡次掌兵权,但却不贪权。
他多次主动交出兵权,甚至有时是自己要交出兵权而天子拒绝。
当然,值得一说的是:郭子仪的过分“自觉”,也曾误过大事。
当初,唐十节度使与叛军战于邺城,朝廷未设主帅而以宦官鱼朝恩典军。
结果,缺乏统一指挥的唐军被史思明,直接导致形势一度再次逆转,平叛战争不必要的拉长。
虽然当时郭子仪并非主帅,但是,作为郭子仪是当时唐军中最资深最有威望的将领,出于军情,他似乎本应多承担一些责任。
但是,郭子仪明哲保身,甚至率先败走,这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2)、郭子仪的谨慎。
郭子仪虽然功高位重,但他为人一直十分谨慎,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
有一次,卢杞来拜访。郭子仪连忙屏退歌姬和女眷。
他后来解释:卢杞相貌丑陋,女眷们见了一定会笑话他。而卢杞心胸狭窄,为人阴险,到时候肯定会报复!
后来,卢杞害死了杨炎等人,却始终没有动过郭令公!
(3)、镇国之宝。
最后,同样重要的是:即便平定了安史之乱,大唐也远未到“鸟尽”之时。
郭子仪晚年,还两次力保长安,可见形势之危险。
如此,大唐还是真要仰仗郭令公!
徐达1、开国第一武将。
徐达,是开明第一功臣。
徐达先是随朱元璋讨灭陈友谅、张世诚,功勋卓著。
随后,北伐时,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明军一路从南京打到大都,驱逐了元朝统治者。
再后,徐达又长期统军,收取陕西、陕西、甘肃等地,为大明一统做出了杰出贡献。
后世普遍认为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至于结局,在一些野史中,徐达吃了朱元璋所赐的蒸鹅死了。
其实,那是野史无稽之谈。
原因很简单。
在徐达去世前几个月,朱元璋还让他返回北平督军。后来徐达病重,朱元璋才让人把他接回南京。
徐达在北平驻守了十余年,如果朱元璋不再信任徐达,准备收拾徐达了,又怎么会再把他从南京调去北平呢?
正史中,徐达就是病逝的。而徐达死后,还被追为“中山王”,备受推崇。
2、徐达得以善终之因。
朱元璋杀功臣,是出了名的。
徐达何以幸免呢?
其因有二。
(1)、徐达的谨慎。
徐达每次出师,“每岁春出,冬暮召还”,回朝则归还上将印绶,获赐休沐,与朱元璋“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但徐达并不因此自大,反而愈加恭慎。
不仅如此,徐达既不结党营私,还善于处理微妙的权力关系。
胡惟庸为相时,曾经想要结交徐达,但徐达没有答应。
后来胡惟庸想要买通徐达的守门人福寿,以陷害徐达,只是福寿不受其收买,向徐达揭发。
徐达知道后,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只是常常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可为相···
居功不自傲,自觉交还兵权,小心驶得万年船!
(2)、幸运:去世稍早。
如果徐达多活一段时间,未必会逃脱朱元璋的“屠刀”。
因为:徐达与燕王、周王等人都有姻亲关系。
功劳、名望稍逊徐达的冯胜,此前也一直很受朱元璋信任。
但是,到了朱元璋晚年,尤其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天子春秋高,多猜忌”,遂弄死了冯胜等人。
所以,徐达如果比朱元璋健康,到朱元璋晚年,徐达还是很可能死于朱元璋的。
而徐达去世时,朱元璋50多岁,尚年富力强,还未到要为继承人“拔刺”的时候。
因此,徐达得以善终,或许也是因为他去世得稍早了一些吧!
综合看起来,想要功高而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1、客观形势,容得下他!
这些名将,虽然功劳很大,但基本都满足两个条件:(1)、暂时对天子不构成致命威胁;(2)、天子也都还没有到要为继承人“拔刺”的时刻。
秦二世继位时,王翦父子不知是否还在世,但即便在世也已经不掌兵权了。
李靖、徐达,都在天子交班的敏感时刻前就去世了。
郭子仪则更是在大唐长安都还有危的困难时刻去世的。
形势,容得下他!
2、性格谨慎,不贪权,不卷入权力斗争。
以上诸人的性格特点,都是比较谨慎的。
一来,他们都不贪权。用兵结束,则主动交还兵权。
二来,他们从不卷入权力斗争。
李靖的时代,先有李世民与太子之争,后有李世民诸子之争;郭子仪的时代,也先有肃宗与玄宗的微妙竞争,后又有广平王兄弟之争,更有宦官与文官内部的争斗;徐达的时代,则更是有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长袖善舞····
然而,他们都置身事外,绝不卷入权力斗争!
如此,他们得以保全富贵,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