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关羽那可是威风凛凛的 “武圣”,形象高大得没话说。他手持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故事,更是被人们传颂了一代又一代,仿佛他就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忠义和勇猛的化身。不管是在热闹的民间传说里,还是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关羽都被描绘成了近乎完美的英雄,地位高得很。
但今天咱就得打破这个常规认知,来聊一聊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关羽或许压根就不适合带兵打仗。这说法一出来,估计很多人都得惊讶得合不拢嘴,毕竟关羽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但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接下来,咱就从多个角度来好好分析分析 。
在深入探讨关羽是否适合带兵打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仅有的那些高光时刻。建安五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官渡之战前期,白马之战的打响吸引了众人目光。当时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采用了荀攸声东击西的计策,佯装要渡河攻击袁绍后方,引得袁绍分兵截击 。曹操则趁机率领轻骑兵突袭白马。在这场战斗中,关羽和张辽担任先锋。
战场上,关羽宛如战神下凡,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目标明确地直取颜良。只见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快如闪电般冲向颜良,在千军万马中,竟如入无人之境,手起刀落,成功斩杀颜良,随后还提着颜良的首级安全返回,袁绍的众多将领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拦住他。这一战,关羽的勇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声名远扬,曹操更是上表封他为汉寿亭侯。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一场单挑式的战斗,更多体现的是关羽个人的武勇,而不是他带兵打仗的指挥能力。战场上的单挑胜利,并不等同于具备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虽能在近身搏斗中发挥巨大威力,但不一定能成为掌控全局的战略武器。
再把目光投向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这同样是关羽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关羽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派遣大将于禁率领七军前去救援。战争前期,关羽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恰逢秋雨连绵,汉水突然暴涨,关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战机,果断采取行动,水淹七军。一时间,洪水如猛兽般肆虐,于禁的七军被洪水淹没,士兵们乱作一团,纷纷寻找高处躲避。关羽趁机率领水军乘船进攻,于禁抵挡不住,无奈之下只得投降,而庞德则坚决抵抗,拒不投降,最终被关羽擒获并斩杀。
此役,关羽不仅成功削弱了曹魏在荆州一带的军事力量,更是声名大噪,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被吓得想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这足以看出关羽这场胜利带来的巨大影响。但这辉煌的背后,我们同样需要冷静分析。关羽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时地利。汉水的暴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它为关羽创造了绝佳的战机,让他能够轻松地以水为兵,取得这场辉煌的胜利。然而,在真正的军事指挥中,不能仅仅依靠运气和外部条件,更需要有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和全面的战略规划 。
襄樊之战前期的辉煌让关羽名声大噪,但后期却急转直下,暴露出了他在带兵打仗方面的诸多问题 。随着战事的推进,关羽的兵力逐渐分散,陷入了困境。他的先头部队不断向前延伸,战线越拉越长,这使得兵力的分配变得极为紧张。为了围攻樊城和襄阳,关羽投入了大量兵力,而这两座城池又久攻不下,使得士兵们疲惫不堪。同时,他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押送俘虏,这些俘虏数量众多,需要耗费不少人力去看守和管理 。
此时,关羽面临着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他向距离较近的刘封、孟达求援,希望他们能派兵支援。然而,刘封和孟达却以 “山郡初附,人心未定” 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这一拒绝让关羽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不得不从原本就紧张的防吴兵力中抽调一部分,试图挽回局势。但这样做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后方的防御变得更加薄弱。
徐晃率领的援军到来后,与关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徐晃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地突破了关羽的防线。关羽的军队在徐晃的攻击下,逐渐陷入了混乱,最终被徐晃击败。徐晃解了樊城之围,关羽的北伐计划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这场战役后期的发展来看,关羽在兵力的调度和应对突发情况方面,显然缺乏足够的能力。他没有合理地安排兵力,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应对敌人的进攻,也没有有效地解决与刘封、孟达之间的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援 。
如果说襄樊之战后期的失败只是关羽军事生涯的一次挫折,那么荆州的失守则是他带兵打仗的重大失败,彻底改变了三国的局势 。在关羽全力攻打襄樊时,东吴的吕蒙抓住了荆州后方空虚的机会,采用了 “白衣渡江” 的计策,成功地偷袭了荆州。吕蒙将精锐士兵藏在商船之中,让士兵们扮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所,顺利地渡过长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公安和江陵。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关羽陷入了绝境。更糟糕的是,关羽的部下糜芳和士仁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分别献出了江陵和公安,使得东吴能够轻松地占领荆州的核心地区。这两人的叛变,不仅让关羽失去了重要的据点,还让他的家眷落入了东吴之手。吕蒙占领江陵后,采取了一系列攻心之计,善待关羽及将士们的家属,使得关羽的军心逐渐离散。关羽的士兵们得知家人平安,且得到了吕蒙的厚待,便失去了斗志,纷纷背弃关羽而离开 。
此时的关羽,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试图退回麦城,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但孙权怎会给他这个机会。孙权派朱然、潘璋等人截断了关羽的退路,将他围困在麦城。关羽多次突围失败,最终在临沮被东吴的伏兵擒获,父子二人皆被斩杀。荆州的失守,标志着关羽军事生涯的彻底失败,也让刘备集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诸葛亮 “隆中对” 中两路北伐的战略构想就此破灭 。
关羽性格上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带兵打仗的能力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关羽 “刚而自矜”,意思就是他性格刚强却又自高自大,骄傲自负。关羽 “骄于士大夫”,对士大夫阶层极为傲慢,这使得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出现问题,难以与同僚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
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打算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并列。关羽得知后,十分不满,直接说道 “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表现出了对黄忠的极度轻视 。这种态度不仅让黄忠感到难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汉内部的团结。后来,关羽在荆州时,与糜芳、士仁的关系也非常紧张。糜芳和士仁负责供应军资,但关羽对他们态度傲慢,还曾放出狠话要惩治他们。这使得糜芳和士仁心怀不满,在东吴吕蒙偷袭荆州时,两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直接导致了荆州的失守 。
关羽的这种性格缺陷,在战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过于自负,听不进他人的建议,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在襄樊之战后期,他明明已经陷入了困境,兵力分散,后方空虚,但他却不愿意承认失败,依然固执地想要继续进攻,拒绝了部下提出的撤军建议。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他在战争中屡屡犯错,最终导致了失败 。
从战略层面来看,关羽的眼光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在襄樊之战中,他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只想着攻下樊城和襄阳,扩大自己的战果,却忽视了整个战局的变化以及背后隐藏的危机 。
一开始,关羽的作战计划是利用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的有利态势,趁机攻打襄樊,扩大蜀汉的势力范围。这本是一个不错的战略构想,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关羽却逐渐偏离了最初的计划。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调整战略,而是继续盲目地向北推进,将大量兵力投入到了对樊城和襄阳的围攻中。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不仅会让自己的兵力分散,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还会给东吴留下可乘之机 。
此时,东吴的孙权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关羽却没有对东吴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他错误地认为,东吴不敢轻易对他发动攻击,因此在作战过程中,不断抽调防备东吴的兵力,导致后方防御空虚。当吕蒙 “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时,关羽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荆州的失守让他陷入了绝境 。
关羽在治军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让士兵们为自己卖命,他采用了扣押人质的方式,将士兵们的家属集中控制起来。在《吴书・吕蒙传》中记载,吕蒙袭取南郡的首府江陵后,“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这就说明关羽将士兵家属都集中在了江陵 。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士兵的忠诚度,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后方被敌人偷袭,士兵们的家属落入敌人手中,士兵们就会因为担心家人的安危而无心作战。在荆州被东吴偷袭后,关羽的军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吕蒙占领江陵后,对关羽及将士们的家属进行了优待,“抚慰” 众人。关羽的士兵们得知家人平安,且得到了吕蒙的厚待,便失去了斗志,纷纷背弃关羽而离开 。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关羽在治军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他没有真正赢得士兵们的心,只是依靠这种强硬的手段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一旦遇到危机,这种脆弱的联系就会瞬间瓦解,导致军队的崩溃 。
通过以上对关羽军事生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关羽虽然有过白马斩颜良、襄樊之战前期辉煌等高光时刻,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在带兵打仗方面的不足。他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羽的性格缺陷、战略眼光局限以及治军短板,使得他在面对复杂的战争局势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导致失败。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关羽的勇猛和忠义,他在历史上留下的传奇故事,依然值得我们去传颂和敬仰 。
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关羽确实不适合带兵打仗,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起伏和遗憾。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仅仅因为他们的名声和传说,就忽视了他们真实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