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00条书法知识点:

书法基本概念与术语
1.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通过书写来表达情感、展现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 法书:有法度的书法作品,是大家普遍认为美的规律的体现。
3. 翰墨:书法的别称。“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借指毛笔等,与“墨”合二为一特指书法。
4. 金石:“金”指古代青铜礼器,“石”指碑、墓志、摩崖等石质书写载体,写刻在上面的文字即金石书法。
5. 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6. 墨迹:即用墨书写的手迹,一般指存留下来的书法作品。
7. 拓本:用宣纸和墨或朱砂,将原本刻在青铜或石刻上的书法,以反印的形式摹制出来的拓件。
8. 刻石:特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龙门二十品》等。
9. 碑:汉代之前多用来歌功颂德记录重大事情,魏晋时期开始将墓志形式转变为地上立碑写传记。
10. 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石鼓文。
11. 碑额:墓碑的“前额”,通常用篆书写成,称篆额。
12. 篆盖:隋唐开始,埋在地下的墓志石盖用篆书装饰并记录内容。
13. 碑阴:墓碑的背面,与正面的“碑阳”相对。
14. 碑版:泛指碑志之属。
15. 碑学:亦称“碑版学”,研究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16. 勒石: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17. 朱背:亦称“背朱”,即“勒石”。
18. 摩崖:在山崖合适石块上写刻的内容,是保留书法作品的重要方式。
19. 剥蚀:纸张损坏、青铜金文被腐蚀、摩崖石刻风化等现象的统称。
20. 法帖: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如《淳化阁帖》等。
字体与书体
21. 篆书: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包括小篆、籀文、金文、甲骨文等。
22. 籀文:也叫“籀书”“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字体多重叠,石鼓文是其代表。
23. 甲骨文: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上,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24. 金文:亦称“钟鼎文”,是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
25. 大篆: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26. 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
27.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8.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规整。
29.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较为流畅,具有连笔和省笔,分为行楷和行草。
30.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书法工具
31. 毛笔:主要有羊毫、狼毫、兼毫等。羊毫柔软,吸水性强;狼毫弹性好,劲挺有力;兼毫兼具两者特点。
32. 墨汁:常见品牌有一得阁、曹素功等。一得阁墨汁浓度高,书写流畅;曹素功墨汁色泽黑亮,有香气。
33. 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生宣吸水性强,适合写草书、行书和写意画;熟宣不洇墨,适合写小楷、工笔画;半生熟宣兼具两者特性。
34. 砚台:以端砚、歙砚最为著名,具有发墨快、贮墨不易干涸等特点。
笔法技巧
35. 起笔:有藏锋和露锋之分。藏锋使笔画圆润饱满,露锋显得精神外露。
36. 行笔:讲究节奏和提按变化,提则笔画变细,按则笔画变粗。
37. 收笔:有回锋和出锋。回锋使笔画含蓄、浑厚,出锋使笔画锋芒毕露。
38. 中锋: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使笔画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39. 侧锋:笔锋在笔画一侧运行,能产生丰富的笔画变化,但不宜单独过多使用。
40. 偏锋:笔锋偏向一侧过多,笔画较为单薄,一般在书法创作中较少单独使用。
结构布局
41. 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其重心,书写时要使重心稳定,避免偏移。
42. 比例协调:笔画多的部分写得紧凑,笔画少的部分写得舒展,各部分比例要协调。
43. 对称均衡:左右或上下结构的字,要相互对称、均衡,给人以稳定感。
44. 参差变化:笔画或部件的排列要有参差变化,避免呆板,增加字的生动性。
45. 向背关系:字的各部分有相向或相背之分,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字富有情趣。
46. 字间距: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要适中,楷书字间距较小,行书、草书相对灵活。
47. 行间距: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要合理,一般楷书行间距稍大,行书、草书要保持气韵贯通。
48. 整体布局:书法作品要注重整体的布局,包括正文、落款、印章等的安排,要和谐统一。
书法历史与流派
49. 先秦书法: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是书法的早期形态,具有古朴、神秘的特点。
50. 秦汉书法: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隶书成熟,还有汉简书法等,风格多样。
51. 魏晋南北朝书法: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书法家,楷书、行书、草书逐渐成熟。
52. 隋唐书法: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以及张旭、怀素等草书名家。
53. 宋元书法: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强调意趣;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风格典雅。
54. 明清书法:明代书法风格多样,董其昌影响较大;清代碑学兴起,出现了邓石如、吴昌硕等书法家。
55. 帖学: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也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学问。
56. 碑学: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形成北派碑学,与南派帖学相对。
书法名家与作品
57.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十七贴》等。
58. 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代表作有《中秋贴》《鸭头丸贴》等。
59. 欧阳询:唐代书法家,其楷书结构严谨,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
60.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磅礴,代表作有《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
61. 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楷书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62. 张旭:唐代书法家,以狂草著称,被称为“草圣”,代表作有《古诗四帖》等。
63. 怀素:唐代书法家,草书风格奔放,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等。
64.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法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等。
65. 黄庭坚:宋代书法家,擅长行书、草书,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等。
66. 米芾:宋代书法家,书法风格独特,善用墨,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等。
67. 赵孟頫:元代书法家,楷书圆润清秀,代表作有《胆巴碑》《洛神赋》等。
68. 董其昌:明代书法家,书法风格淡雅,代表作有《画禅室随笔》等。
69.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擅长篆书、隶书,代表作有《篆书千字文》等。
70. 吴昌硕:清代书法家,以石鼓文书法著称,代表作有《石鼓文轴》等。
书法学习与欣赏
71. 临摹:学习前人书法的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称“摹”。
72. 读帖:仔细观察、分析碑帖的笔画、结构、章法等,领会书法家的用笔意图和艺术风格。
73. 背帖:在临摹和读帖的基础上,将碑帖的字形、结构等默记于心,有助于提高书法水平。
74. 创作:在掌握一定书法技巧后,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风格。
75. 书法欣赏:从笔画、结构、章法、墨法、风格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76. 书法审美:培养对书法美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同的书法风格有不同的审美特点。
77. 书法与文化: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等。
78. 书法教育:包括学校书法教育、社会书法培训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
79. 书法比赛: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
80. 书法展览:展示各类书法作品,让观众欣赏到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
其他相关知识
81. 书丹: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
82. 响拓: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
83. 影书:见“临摹”“响拓”,也叫“影覆”。
84. 钩填: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
85. 洗碑: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
86. 科斗文:篆字手写体的俗称,因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得名。
87. 南帖: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南朝碑碣绝少,多为启牍之帖,故名。
88. 北碑:清代碑学兴起后,对北朝碑刻书法的统称,风格古朴、雄浑。
89. 榜书:又称“擘窠书”,指写在匾额等上面的大字。
90.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称“题”,后面的称“跋”,多为品评、鉴赏、考订等内容。
91. 扇面书法:在扇子上书写的书法作品,有折扇、团扇等不同形式。
92. 对联书法:将书法与对联相结合,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
93. 中堂书法: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书法作品,一般为楷书、行书或隶书。
94. 册页书法:将书法作品装裱成册页形式,便于欣赏和收藏。
95. 手卷书法:一种长卷形式的书法作品,通常横式书写,便于展开欣赏。
96. 印章:包括姓名章、闲章等,用于书法作品的落款,起到点缀和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97. 印泥:用于印章钤印的材料,有朱砂印泥、朱磦印泥等,颜色鲜艳,经久不褪。
98. 笔洗:用于洗笔的器具,多为陶瓷、铜等材质,形状多样。
99. 镇纸:压在纸上的文具,用于固定纸张,便于书写,材质有玉、石、木等。
100. 笔架:放置毛笔的架子,有多种形状和材质,方便毛笔的存放和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