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郑州某医院的大厅里,循环播放的广告屏幕前,87 岁的王奶奶驻足凝视了整整三天。
画面中,身着白大褂的 “专家” 手持试管,言辞凿凿:“德国进口血液净化技术,2 小时精准清除 1180 种毒素,高血压、糖尿病药都能停,连癌症都能提前预防!”
老人摩挲着口袋里的银行卡,想着近来频繁头晕的老毛病,终于拨通了广告上的电话。谁能想到,这通电话让她花费 36800 元 “投资健康”,却踏入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自称 “郑飞医院血液净化科张主任” 的中年男子,开着黑色轿车从医院后门接走王奶奶:“这是特需服务,专门给高端客户走的 VIP 通道。”
走进会议室,墙上 “郑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的铜牌泛着光亮,桌上堆满 “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治疗后的老人 “血脂骤降 70%”、“血管年轻 20 岁”。
💬 话术攻心:健康焦虑变摇钱树“阿姨,这可是刚从德国空运的设备,全河南就我们有!” 张主任指着投影里的英文说明书,语气恳切,“您这年纪做一次,保准神清气爽,钱花在健康上最划算!”
见老人犹豫,他立刻掏出手机:“您看李局长母亲做完的反馈,现在天天能跳广场舞!”
直到女儿孙女士发现 36800 元的私人账户转账记录,这场骗局才露出马脚。母女找到医院,副院长的回应令人震惊:“我院从未开设血液净化科,也没有姓张的主任。”
图源:《小莉帮忙》
二、撕下 “医院主任” 伪装,骗局背后另有其人顺着线索深挖,“东久顺健康管理公司” 浮出水面。公众号里满是 “郑飞医院血液净化技术研讨会” 的宣传,主角 “张主任” 正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根忠。照片中,他身着白大褂,背景是医院场景,头衔从 “首席健康专家” 到 “科室主任” 随意切换,甚至还有与 “医院领导” 的合影。
面对镜头,张根忠竟称:“租会议室、投广告都是为了让老人重视健康,就算欺骗也是善意的。” 但当被问及治疗是否合规,他却沉默不语。王奶奶回忆治疗过程:“就是躺了两小时,抽点血又输回去,跟吊盐水没啥区别。”医学专家怒斥:“正规血液净化用于尿毒症等重症,健康人根本不需要!所谓‘排毒抗衰’纯属炒作,操作不当还可能致命!”
三、“白衣” 外衣下的黑色产业链事件曝光后,郑飞医院陷入舆论风波。不少患者反映,大厅里 “高科技养生” 广告从未间断:从 “量子细胞修复” 到 “纳米靶向治疗”,都打着 “三甲医院合作” 旗号。而张根忠的公司,早已通过 “合伙人加盟”“健康管理师培训”,发展出庞大的线下团队,专盯老年群体。
“我妈平时节俭,这次也是太想改善身体才上当。” 孙女士痛心道,“骗子开车从员工通道接她,一口一个阿姨叫得亲,比家人还热情。”
利用老人对医院的信任,用 “专车接送”“VIP 服务” 包装成 “贴心关怀”—— 这正是骗局屡试不爽的套路。
图源:《小莉帮忙》
四、监管亮剑,守护医疗净土目前,当地卫生部门已介入调查医院是否存在科室出租、虚假宣传;市场监管局同步追查资金流向。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骗局正从街头转向医院内部,借 “医院背书 + 专家包装 + 场景欺骗” 三重套路,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某老年权益保护协会透露:“90% 的老人都觉得‘医院里的广告不会假’。” 医疗场所沦为骗局 “遮羞布”,损害的不仅是家庭财产,更是整个社会的健康信任。
警惕 “医院光环”:正规医院不会在大厅打 “包治百病” 广告,更不会用私人账户收费;
核实身份资质:穿白大褂≠医生,挂铜牌的科室可能是外包,治疗前务必拨打医院官方电话确认;
关注情感缺口:当老人突然热衷 “高科技养生”,多沟通多陪伴,一句 “我们问问医生”,或许就能避免损失。
王奶奶的 3.68 万元已进入调查程序,但那些仍在医院广告前驻足的老人们,更需要社会的守护。当 “救死扶伤” 的招牌被用来牟利,失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这场骗局不应止于新闻,更应成为照亮监管盲区的灯塔 —— 毕竟,守护老人的 “健康养老钱”,就是守护每个家庭的安心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