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 66 元的袜子被‘白嫖’,消费者收了货直接拉黑我。”创业三年的户外服饰店主马琳,至今记得第一次遭遇恶意仅退款的愤怒。当时消费者以 “有色差” 为由申请仅退款,却拒绝寄回商品。她一怒之下起诉平台和消费者,成为最早用法律武器反击的商家之一。类似案例早已不是个例:
义乌卖家为 9.9 元短袖跨 1300 公里打官司,只因一年被仅退款七八百次;
安徽宠物店主卖 498 元狗粮,被消费者用 “德牧死亡图” 骗退款,平台秒批后店主被迫花 6000 元请律师;
山东辣椒卖家段路,13 个网店因仅退款关到只剩 3 个,“5 斤辣椒卖 18 元,赔得比赚的多”。
商家们发现,仅退款制度正在变味:有人靠 “色差”“不好吃” 等理由白嫖低价商品,有人批量下单后申请仅退款 “薅羊毛”,甚至衍生出 “19.9 元学仅退款技巧” 的灰色产业链。
🧩 羊毛党横行:有人靠 “仅退款” 月入上万?打开社交平台,“仅退款攻略” 比比皆是:“收到货直接选‘质量问题’,不用退货秒到账”“3 步教你免费拿化妆品”……某维权博主刘东统计,仅 2024 年,他收到的 4600 起商家投诉中,超 60% 存在明显恶意:
消费者买 10 斤水果,挑出 2 个烂果申请全额仅退款;
有人穿了半个月的衣服剪吊牌申请 “材质不符”,白得一件新衣;
更有职业团队批量下单低价商品,用虚拟号注册账号疯狂 “撸货”。
仅退款政策初衷是好的:简化退货流程,保护弱势消费者,倒逼商家提升质量。但落地时却成了 “双刃剑”:
消费者端:合规用户确实受益(如生鲜坏果按比例退款),但恶意用户钻空子,导致 “老实人” 和 “坏人” 享受同等便利;
商家端:中小卖家成最大受害者 —— 大商家能承担损耗,小卖家每单利润几毛几分,一次仅退款就可能赔本,甚至被迫关店;
平台端:为抢流量过度倾斜消费者,却放任系统 “黑箱” 判定(如自动弹出仅退款按钮、人工审核形同虚设),最终引发商家集体反弹。
“最讽刺的是,我卖的是宠物食品,消费者拿德牧照片骗退款,平台居然信了!” 刘东苦笑,“现在商家起诉消费者,光调取身份信息就需要向平台交 500 元,维权成本比货款还高。”
🔄 政策转向:平台开始 “听商家说话”2025 年初,各大平台陆续释放调整信号:
淘宝率先试点 “商家自主处理权”,优质店铺可拒绝不合理仅退款;
拼多多取消 “一键仅退款” 按钮,改为 “商家协商优先”;
抖音、快手收紧仅退款条件,高金额订单需人工审核。
这些调整被视为 “妥协”:既避免一刀切取消引发消费者不满,又给商家留出呼吸空间。上海财经大学崔丽丽教授指出:“仅退款本是‘矫枉过正’的制度,如今回归‘商家与消费者平等协商’,才是电商生态的正常化。”
🌟 理性看待:好制度不该是 “零和博弈”政策变化引发两极评论:
消费者担忧:“以后遇到质量问题,是不是更难维权了?”“小商家会不会故意刁难消费者?”
商家呼吁:“希望平台公开判定标准,别让我们‘钱货两空’。”“恶意用户该纳入黑名单!”
事实上,取消仅退款≠放弃消费者权益 —— 合规的质量问题仍可通过退货退款解决,只是堵住了 “白嫖漏洞”。正如安徽卖家马琳所说:“我们支持保护消费者,但不该纵容‘钻空子’的人破坏市场。”
📢 行业反思:电商生态需要 “双向奔赴”当 “仅退款” 成为历史,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
平台不应为流量牺牲商家利益,算法判定需更透明,人工审核要回归;
消费者权益保护没错,但 “过度保护” 会催生恶意行为,最终伤害所有人;
商家维权成本过高问题亟待解决,建立小额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迫在眉睫。
正如山东辣椒卖家段路的期待:“希望以后买东西,买家好好沟通,卖家认真做事,别让‘白嫖’寒了用心做产品的人。”
划重点:
仅退款取消≠消费者吃亏,而是倒逼理性维权,打击 “羊毛党”;
中小商家是电商生态的 “毛细血管”,他们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平台能否长远;
好的制度,从来不是 “偏向某一方”,而是让守规则的人都不吃亏。
(完)
还是因为当初为了吸引客户注册下单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