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荷兰鹿特丹,一位33岁的中国女博士留学生,怀孕后向荷兰男友提出8.8万欧元(约66万人民币)的彩礼要求,结果男友不仅拒绝,还报警称她敲诈。荷兰警方介入,女方被拘留,最终法院以敲诈罪判处6个月刑期,并驱逐出境。
这件事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有人嘲笑女方“丢人丢到国外”,有人质疑男方冷血无情,还有人感慨文化差异害人不浅。表面看,这是个跨国婚姻的荒诞剧,可深究下去,它照出了中国彩礼文化的扭曲,尤其折射出大龄剩女在婚姻市场中索要高价彩礼的现实矛盾。
这种陋习不仅让个人陷入困境,更在社会层面撕裂性别关系、加剧阶层分化,堪称甜蜜的毒疮,亟需全社会正视并铲除。
这起事件得从头捋清楚。女方是公派留学生,33岁,在荷兰读博期间与一位荷兰男生相恋。两人感情升温,谈到结婚,女方发现自己怀孕了。按我国传统,彩礼是婚姻的“标配”,她提出8.8万欧元,寓意“发发发”,讨个吉利。在国内,这数字不算离谱。
比如,2023年媒体报道,上海、杭州等城市,彩礼加婚房、车子等开支动辄百万,66万在高消费地区只是“中等偏上”。女方可能觉得,这笔钱既符合习俗,又是对未来家庭的保障,尤其怀孕后,她或许更需要经济上的安全感。可她万万没想到,荷兰的婚姻文化跟咱们国家完全不是一个路数。荷兰人视婚姻为平等的爱情契约,彩礼压根不存在。
男友听到8.8万欧元,估计脑子都懵了,觉得这不是诚意,而是赤裸裸的“勒索”。他选择报警,警方和法院认定女方的行为构成敲诈,最终判刑并驱逐。男友则在报警后“人间蒸发”,彻底退出这场风波。
事实上,关于男方在确认婚聘期间,给女方礼物的事情,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我们古人将其称之为“聘礼”与“彩礼”。但实际上,这两个词汇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
“聘礼”在古代是娶的正房,聘礼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礼”之一。 《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这表明聘礼不仅是婚姻缔结的证明,更是婚约成立的必要条件。 唐代更是将聘礼作为判定婚约关系存在的法律依据 ,《唐律疏议·户婚》载:“婚礼先以聘财为信,故礼云:‘聘则为妻。’”
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只要下了聘礼,并且女方收下了聘礼,双方婚约关系事实上已经成立。
而“彩礼”则大不相同了。彩礼是古代男子纳妾所赠予女方家的礼金,汉代的聘礼主要是羊、大雁、白酒等,寓意吉祥。唐代则简化为九样物品,如干漆、棉絮等,同样富含寓意。直到明清时期,彩礼才逐渐以金银为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彩礼是纳妾所用,并且礼金丰富程度和贵重程度,远不如聘礼来的正式和宝贵。
然而可笑的是,大批被资本洗脑的女性,却终日幻想着男方得高大帅气、多金、多产,宁可烂在地里,也不将就。很快,在他们的捣鼓下,古代原本明媚正确的“聘礼”,到了他们手中变成了“彩礼”,婚姻结果活脱脱变成了一桩桩生意。
尤其在大龄剩女群体中,高价彩礼的现象愈发刺眼。大龄剩女,通常指30岁以上未婚女性,人数在我国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30至39岁未婚女性约3000万,占女性人口的10%,城市尤为集中。比如,北京、上海,35岁以上未婚女性占比超过15%。这些女性多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独立,职业稳定,可在婚姻市场中却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过了30就贬值”,她们被催婚、被挑剔;另一方面,社会推崇“高嫁”,期待她们嫁给条件更好的男性。于是,彩礼成了筹码,女方或家人索要高价彩礼,试图通过金钱弥补年龄的“劣势”或确保婚姻的“质量”。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2024年,江西某地一32岁未婚女子相亲,父母要求男方给38万彩礼加一套房,理由是“女儿年纪大了,得找个有保障的”。又比如,X平台上有人吐槽:“28岁二婚女要28.8万彩礼,外加三金和8万保证金,简直像卖牲口。”这些案例听着夸张,却反映了彩礼文化的扭曲。女方觉得彩礼是尊严,男方却觉得是买卖,婚姻还没开始,双方就站上了对立面。更可悲的是,高价彩礼并不能带来幸福。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数据显示,彩礼纠纷占婚姻案件的30%,其中超六成涉及婚后离婚,原因多为经济压力或感情不和。彩礼越高,婚姻越像交易,爱情越容易变质。
为什么大龄剩女和高价彩礼扯上了关系?这得从婚姻市场的供需说起。我国性别比失衡,男性多出约3000万,导致农村和中小城市男性找对象难,彩礼水涨船高。2023年中新社报道,河南某村彩礼平均30万,男方家庭常需举债,婚后还债压力导致矛盾频发。城市里,情况稍有不同。大龄剩女多是高学历白领,经济独立,选择面却窄。
一方面,她们不愿“下嫁”,觉得条件差的男性配不上自己;另一方面,优质男性稀缺,往往优先选择更年轻的女性。X上有帖子一针见血:“女方要50万彩礼,男方拒绝后立马找个要10万的结婚,女方却找不到更好的。”这说明,高价彩礼并不能让大龄剩女“高嫁”,反而可能让她们在相亲市场越陷越深。
这背后的社会矛盾,值得深挖。首先是性别观念的扭曲。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得“趁年轻嫁好人家”,一旦过了30岁,就被贴上“剩女”标签,仿佛价值暴跌。这种刻板印象让大龄女性焦虑,彩礼成了她们维护尊严的工具。X上有人感慨:“彩礼高不是因为女性地位高,而是因为社会保障差,女性离婚后处境艰难。”
这话点中了要害。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2023年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离婚登记约260万对,女性在离婚后往往面临经济和舆论双重压力。尤其大龄女性,离婚后重新进入婚姻市场更难,彩礼被视为“保险金”。可这不正说明社会保障和性别平等的缺失吗?如果女性在职场和生活中更有保障,何必靠彩礼自保?
其次,高价彩礼加剧了阶层分化。彩礼在农村尤为夸张,有些家庭为凑彩礼借高利贷,甚至卖房卖地。2023年某地“天价彩礼”事件,女方要88万加两套房,男方家卖地才凑齐,婚后却因债务离婚。城市里,大龄剩女的彩礼要求虽不一定高到离谱,但附加条件不少,比如要求男方有房有车年薪百万。
这种“高嫁”心态,让婚姻市场变成资源博弈。穷人结不起婚,富人拿婚姻炫富,普通人夹在中间,结个婚跟攀登珠峰似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30岁以上未婚男性约2000万,彩礼是重要推手。长此以往,光棍危机可能威胁社会稳定。
再者,高价彩礼扭曲了爱情的本质。婚姻应是两情相悦的结合,可彩礼让爱情蒙上交易的阴影。女方要高价彩礼,觉得自己值这个价;男方给彩礼,觉得自己买了个媳妇。荷兰那位女博士,33岁怀孕,感情基础不错,可一开口8.8万欧元,男友直接报警,爱情瞬间崩盘。这不就是彩礼绑架感情的活例子吗?X上有人吐槽:“五千万彩礼也换不回自由和尊严。”这话虽夸张,但提醒我们,婚姻的本质是爱,不是钱。彩礼越高,爱情越廉价。
现在得狠狠批评这陋习了。高价彩礼是社会的毒瘤,害人害己,尤以大龄剩女的处境最为尴尬。首先,它把婚姻变成买卖,侮辱了爱情的纯洁。彩礼本是仪式感,可动辄几十万,谁还记得那点浪漫?女方觉得自己值钱,男方觉得自己被宰,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裂痕。其次,它加剧性别对立。网上常看到“男的穷酸给不起彩礼”“女的拜金狮子大开口”的争吵,彩礼成了男女互撕的导火索。X上有人说:“彩礼是软弱男性和家属抬高女方身价,纯市场行为。”这话刺耳,却点出真相:彩礼让男女都成了受害者,男方被榨干,女方被物化。
更可气的是,高价彩礼让婚姻成了奢侈品。2024年我国结婚率跌至历史最低,民政部数据显示,仅403万对新人登记,较2013年峰值1350万对暴跌70%。为啥?彩礼和房价是两大拦路虎。年轻人被高价彩礼吓怕了,宁愿单身也不想背债结婚。尤其大龄剩女,本来就面临年龄压力,还坚持高价彩礼,结果把自己推向更尴尬的境地。荷兰那位女博士,如果不提8.8万欧元,没准已经幸福结婚,可惜彩礼让她从留学生变成了“罪犯”。这不是个例,而是彩礼文化的缩影。
这陋习还助长了社会不公。彩礼高了,穷人结不起婚,富人却拿婚姻当炫富工具。2023年河南某村,彩礼平均30万,男方家庭常需举债,婚后还债压力导致矛盾频发。城市里,大龄剩女的“高嫁”要求,让普通男性望而却步,婚姻市场成了“优胜劣汰”的竞技场。彩礼文化还加剧了农村光棍危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30岁以上未婚男性约2000万,彩礼是重要推手。长此以往,社会稳定都成问题。
怎么破这陋习?得从根子上入手。首先,社会得给女性更多安全感。彩礼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女性在婚姻和职场中的保障不足。我国虽有《妇女权益保障法》,但职场性别歧视、离婚后经济困境依然存在。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比如提高女性就业平等、完善离婚补偿机制,让女性不用靠彩礼“自保”。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案例,明确彩礼返还标准,倡导理性婚俗,这是个好开头。其次,得移风易俗。2023年民政部推动“零彩礼”试点,浙江、河南等地效果不错,结婚率有所回升。这说明,观念变了,彩礼的魔咒就能解开。年轻人也得有点骨气,别被彩礼绑架爱情。X上有人说:“彩礼这东西就是扯淡,认知低越穷越乱花钱。”这话糙理不糙,婚姻不是买卖,爱情无需标价。
最后,荷兰那件事是个警钟,提醒我们彩礼文化的荒谬。大龄剩女索要高价彩礼,或许是无奈之举,但这陋习却让她们在婚姻市场越陷越深。彩礼不是护身符,而是枷锁。它让爱情蒙尘,让婚姻变质,让社会撕裂。咱们得一起努力,把这毒疮连根拔起,让婚姻回归纯粹,让爱情自由呼吸。未来的婚姻,不该被金钱绑架,而应是两颗心彼此靠近的旅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