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最近读到郇真教授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最优秀的学者,在教学道路上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成长。
还记得2011年,郇真教授以优异的履历加入中山大学时,许多人都对这位年轻的数学天才寄予厚望。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 课堂上学生寥寥无几,教学评价持续低迷。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初为人师时的窘境。
在我看来,郇真教授的经历折射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术能力≠教学能力。许多优秀的学者习惯了在象牙塔里追求学术真理,当面对求知若渴却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时,往往会有些不知所措。
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张老师,有些老师讲课太快了,就像在自言自语,完全不管我们能不能听懂。”这让我想起郇真教授在中山大学时的处境 - 她习惯从学者的高度出发,用PPT快速讲授知识点,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
但令人欣慰的是,郇真教授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在离开中山大学后,她开始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特别认同她后来在华科大实践的几点改变:
1. 调整授课节奏:不再一味追求进度,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讲课速度。
2. 增加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 注重基础铺垫: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讲解知识点。
这些改变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有次我在讲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注意到学生们茫然的眼神。于是我停下来,用生活中的例子重新解释,还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慢慢地,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现出理解的光芒。
郇真教授在华科大的转变也印证了这一点。
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女神”,而是成为了一位懂得倾听、善于引导的教育者。
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学术研究的突破 - 2020年,她在顶级期刊发表重要论文的消息振奋了整个学术界。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空话,教学能力的提升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我们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和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告诉年轻的老师们: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门需要用心经营的艺术。它需要我们:
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创造互动和思考的机会
保持开放和谦虚的心态
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郇真教授的故事启示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老师。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勇于改变的勇气。
看着现在的郇真教授,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 当一个优秀的学者愿意放下身段,真诚地与学生对话,教育的真谛就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