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版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作为导演的王扶林绝对功不可没。
1990年,央视决定翻拍名著三国,因为之前有《红楼梦》这样的代表作在身上,所以王扶林理所当然地接到了这个任务,当时其内心既兴奋又忐忑。
为了拍好这部戏,他早早就带领团队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演员的筹备。

但没想到,剧组在找好饰演曹操的演员时,竟然被狠狠甩了一道,差点耽误整个剧组的拍摄进度。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
01四大名著改编本就压力山大,而曹操这个角色更是复杂得很,为了选角王扶林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历史上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既要演得出霸气,又要藏得住阴鸷,选角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起初,王扶林相中了一位李姓演员(坊间传闻是李成儒),这位李某虽非顶流,但气质阴郁,眼神里自带三分算计,其本人也是满口答应了试戏。
结果当天在镜头里,对方却表现得惨不忍睹,一问就是没做功课。
而且他还丝毫不以为耻,直接放话,如果认为他不行,就直接换人呗!

这话一出,王导简直要气死了,对方这是一点脸都不要了,不仅不敬业,还没一个端正的态度。
正常来讲,演员去试镜的时候,都会做足准备,有的甚至都给角色准备好了人物小传,就为了让自己能贴合进角色里,而这也算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但更让王导意外的是,没过多久这个李姓演员就不见了,剧组一整个没消息,如果找不到替代方案,剧组的整体进度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这时候,鲍国安出现在了剧组面前。
02后者是演话剧的,在圈子里已经有了不小的资历,这时候还在中戏教书,听到王导的邀请时,他本人包括外边不少人都挺惊讶的。
毕竟话剧和影视还是有不小区别的,话剧的演法未必适合电视剧,不过王导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一再劝说。

最终鲍国安被王导的诚意所打动,再加上他自己确实也对这个角色有点兴趣,所以她还是选择进组了。
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演员是真的负责,为了让自己所扮演的曹操更符合观众心目中的期待,鲍国安不仅特意翻看那段时间的历史,甚至还在马路牙子上随即找了三百号人做街头调研,询问他们是怎么看待曹某人的。

通过最后电视剧的播出结果来看,他成功了,近几十年几乎无人超越。
如果说曹操的选角是刺激,那诸葛亮的选角简直就是让人有点想报警了,无他,当时王导选了唐国强。
虽然近些年其演绎军旅剧比较多,但在过去他算是有名的奶油小生,所以在诸葛亮的这个选角上,很多人都不满意,坚决要求导演换人。

当时广电关于唐的投诉信一封接一封,甚至还有人将电话打到了总台。
王导即使非常看好唐国强,这时候也有点犹豫了,好在上面告诉他尊重艺术民主,这才让他坚定下来。
03那么唐国强真的值得王导这么冒险吗?
为了打破玉面书生的标签,唐国强直接剃了眉毛、蓄起胡须,生生把小白脸熬成了沧桑大叔。

真正让所有人闭嘴的,是那场著名的借东风戏,零下十几度的片场,唐国强赤脚站在寒风中,单衣薄衫冻得直哆嗦。
镜头对准他时,他却目光如炬,一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得掷地有声。
当然了,三国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选角,其总投资1.7亿,放在90年代绝对是天文数字,但剧组的日常却是演员日常不见荤腥,主演住的普通房间,一切从简。

原来大部分经费都烧在了实景搭建和服装道具上,为还原火烧赤壁的场面,剧组真在江边点了不知多少个火把;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0斤,陆树铭每天举着它练武,为此胳膊都肿了。
最穷的时候,连刘备的扮演者孙彦军都带着关张兄弟偷玉米充饥,结果被老乡追着扣留了,之后还是被人赎回去的。
04但就是这样一群苦行僧,硬生生把穷日子过出了仪式感。
鲍国安为了省时间,直接在片场搭帐篷住;唐国强把片酬拿来买史书;甚至连导演王扶林都兼职后勤部长,经常对着大家伙嘘寒问暖的。

有人说,《三国演义》能封神,一半功劳得归王扶林这个倔老头,仔细看其选角:不看名气、不妥协资本、不用替身。
在他看来,演员要是连马都不会骑,凭什么演赵云?
当年选赵云时,原定演员因为怕摔拒学骑马,王扶林直接换人,从武术队挖来张山。
这位替补赵云穿着40斤的铠甲,驯服了剧组最烈的马,拍出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经典镜头,事后张山笑称:导演逼得自己差点改行当骑兵。

对待艺术,王扶林更是较真到变态,为让演员理解角色,他请来史学家上课,鲍国安记的笔记比剧本还厚;拍“桃园三结义”时,他要求刘关张三个月同吃同住培养兄弟情,结果三人在片场真拜了把子。
......
如今,《三国演义》已成不可逾越的经典,而王扶林的“倔”也成了行业标杆。

30年过去,《三国演义》依然霸占B站弹幕区,表情包横扫朋友圈。那些为角色较真的演员、为艺术“抠门”的剧组、为理想死磕的导演,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经典,从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太阳]
参考来源:阅读时代杂志 国家烧光1.7亿,只为让他封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