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电报变迁,重温“纸短情长”

齐鲁晚报 2025-04-18 16:11:5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魏银科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内复原的清代电报房工作场景

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从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杭州电报业务停运后,北京将成为国内唯一保留发报业务的城市。这一消息传出后,不少人的“电报情结”泛起,特意赶到北京和杭州的相关营业厅体验,原本冷清的电报窗口一时之间热闹起来。据媒体报道,清明三天假期,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收到近2000份发报业务;而3月底至4月初,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短短一周时间已办理500多份电报业务,比之前繁忙了不少。

记者找代拍从北京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向济南发了一封电报,这是电报单。

电报承载了哪些记忆?又是怎么“落寞”的?人们为什么愿意去体验拍电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联通济南市分公司的两位资深电报人,在交谈中重温那个“纸短情长”的年代。

一天不间断送七趟报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必需

“近来电报发送量大增?”当记者在采访一开始提到最近人们扎堆去拍电报一事,有14年电报投递经历、一年前已退休的于老师表达了疑问。记者详细解释了“电报情结”泛起的原因,于老师微笑着表示理解。

于老师1986年从部队复员后就来到济南联通(当时还叫电信局)电报投送分局纬九路支局,在电报投递员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可以说将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阶段都献给了电报事业。

“当时讨论工作分配的事儿,大家都说到电报投递班(后改为电报投递分局)可轻快儿了!为啥轻快儿呢?你想啊,自己家可是好几年也发不了一封电报啊。”于老师说,他报到后才发现“上当”了,怎么那么多电报!他们负责跑一大马路、二大马路(经一路、经二路),银行多、政府部门多,早上一趟有时候能拿1000多份报。当时一天安排七趟报,一直送到晚上9点,9点之后有值班的送加急电报,24小时运转。

由于条件有限,送电报都是骑自行车,就是邮电那种绿色的、后面有驮包的自行车,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准时将电报送到,十分辛苦。“我实际送报一年多,每个月穿坏一双布鞋,我家老太太至今记得很清楚。”于老师说。

而电报的用途之广,完全出乎记者的预料。老家要来人,你去火车站接人,电报是入内凭证。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比如银行的业务来往、小商小贩提货等都要靠电报。“在西市场做小买卖的商贩拿着电报才能提货,如果耽误了送电报,鱼贩子的货都要烂在火车站。”于老师告诉记者,说得“冠冕堂皇”一点儿,当时的电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必需。

除了商务方面,政务方面比如防汛电报等也都是他们接收和投送。“进入现在这个季节,防汛的水文电报就变得非常重要,省防汛、市防汛的都要我们亲自送。防汛电报时效性强,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要求半个小时必须送达。有时候下大雨,我们投递员恨不得游过去……”市防汛指挥部原来在五里牌坊附近,后来搬到了土屋路,于老师他们无法保证电报即时送达,就通过传真将来报电传过去,对方给报一个回执。

打通最后一公里,于老师说,他们的电报投送工作其实有点儿像今天的快递小哥。电报业务全年无休,节假日的时候更忙,春节也要轮班。“现在每次发微信,我其实都很感动。”于老师说,微信几十个字发出去,对方立刻就收到了,而那时候“平安到达”几个简单的字发电报,背后是全国几万人忙活,非常不容易。

与于老师的电报投递工作不同,韩老师曾经是一名报务员,十多年前记者的同事采访他时,他已经从事相关工作20多年,如今他就要退休了。彼时,纬二路25号的济南联通营业厅还保留了济南市最后一处柜台经营电报收发业务,如今,济南是全国仅有的几个保留收报业务的城市之一,发报业务早就停了。也有不变的地方,现在的费用和过去一样,还是每个文字、标点收费0.14元。

电话普及冲击下业务下滑

为“自救”曾推出鲜花礼仪电报

“90年代的电报业务还比较繁忙,一个月得三四万份。”于老师说,但是1996年之后,程控电话一上,电报业务量开始明显下滑,“每个月1000份1000份地递减,我们都有些心慌了。”

为了拓宽电报的服务范围,济南联通公司开通了鲜花礼仪电报。

“当时经济恢复,消费就上来了,群众又有需求,业务开展得很好。”于老师告诉记者,尤其是小青年谈恋爱,小伙子给心爱的姑娘发一份电报,还有鲜花附送,多么美好的事情。

据了解,当时的鲜花礼仪电报份A、B、C、D四个标准,定点花店按标准扎好鲜花,等着济南联通公司上门来取。“每到节假期尤其是春节,闻花香闻得都有点头疼。我们公司有一个定点花店在饮虎池对面,那时候三台车天天往那边跑,投递电报的时候,满车都是鲜花。”于老师说,鲜花礼仪电报持续了得有10年,后来大街小巷的花店渐渐多了,济南联通这项业务也就慢慢取消了。

虽然电报行业努力创新,依然挡不住大潮流。2011年韩老师接受采访时,济南联通在编发报员仅有4人,已没有新人培养计划。那时,济南每个月能发报20封左右,加上收到的电报,总共三四十封。在多样化通信方式的冲击下,电报早已退出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是于老师口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必需”。

“无何奈何花落去,电报退出历史舞台‘挺好的’。说明技术进步快啊,你看6G都来了。”于老师表示。想到之前老百姓风里雨里也得出门发电报,投递员无论严寒酷暑都得准时送达,电报发出去好几天才能收到,于老师觉得电报“无法挽回”,技术进步终归是好事。

即使只是短暂回望

电波也永不消逝

对于近期“电报情结”的泛起或者说泛滥,于老师觉得也就能流行这一阵子,“这只不过是大家在匆匆忙忙的行走中暂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他同时也有一些欣慰,

“还有媒体在关注我们过去作为主力通信方式的历史,还有人能记起我们电报人,我觉得很感动。”

说是跟风也好,炒作也罢,去北京和杭州的联通营业厅拍电报体验“纸短情长”的人们,都不希望“电波彻底消逝”。

“我最后一次发电报是2014年底,北京联通电报大楼发黑龙江齐齐哈尔和山东威海、济南……”“1996年我家,准确地说是我妈妈收到了最后一封电报,那是9月的一个夜晚,摩托车的声音打破了小胡同的平静,XXX在家吗?你家的加急电报!然后就是核对身份,签字。报文不长,但是令人泪流:‘姐病故,速回’。”“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现有的通信技术也会和电报一样,成为划过历史的一笔,但是它们的的确确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某博主在网络平台发了体验拍电报视频后,评论区的相关留言,读来令人感慨,更有网友回复:“比起担心它的消失,更令我惊讶的倒是它居然存在了这么长的时间,像你们这样怀念它的人,可能比你们想象的还多啊!”

好消息是,中国联通目前并没有关闭电报业务的计划,将继续投入资金为百姓提供电报业务体验。据相关报道,下一步中国联通将尝试探索将电报融入特定场景,例如旅游纪念、文化活动等,赋予它新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告别两位老师,我听从建议去了位于经七路77号山东联通的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进一步了解了济南乃至山东的电报发展史,为此次采访画下了较为圆满的句号。

电报信封

说点采访之外的遗憾,在此次采访之前,记者在某平台找了电报代拍,委托对方从北京向济南发两封电报。由于最近来体验这个“小众服务”的人确实不少,周一发出的电报三天了还没有动静,本来打算带着电报去采访的计划落空。提供代拍服务的商家告诉记者,至少也要一周时间才能收到,他还表示代拍生意不错,但是具体有多好,不方便透露。记者截稿时,电报还在路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