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鸟笼效应”吧。
不知道也没关系,我给你解释一下你就知道了,很简单的。
“鸟笼效应”的提出,还有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1907年,从哈佛大学退休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跟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说他一定会养一只鸟。
一生讲究事实与证据的卡尔森,怎么可能会信这种“预言”。
然而,在卡尔森生日那天,詹姆斯就送给了他一个非常精巧的鸟笼。
此后,每次有客人来卡尔森家,都会问,“你养的鸟啥时候死了?”
卡尔森解释过很多次,但每次新来的客人还是会问,简直是不堪其扰,无奈之下,他买了一只鸟。
至此,心理学家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形成完美闭环。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
看了这个故事,你应该是明白了——所谓“鸟笼效应”,其实就是人们的某种本能——当你拥有一个其实没什么用的东西,但你不舍得扔掉,于是你就会为它添置很多附属品。
搞懂了这个原理,你应该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老人,他不缺吃不缺穿,但晚年就是过得那么不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的脑子里装着无数只鸟笼,我给你细数一下,最起码就有4只。
第一只鸟笼:不值钱、不挣钱的东西比如,在城里,有些老人,他明明不缺钱,但就是喜欢收集一些纸壳、破烂。
这些纸壳、破烂,本来就值不了几个钱,他捡回来以后,还把家里的很多地方都堆满了,甚至还带来了细菌、病毒。
还有些老人,听说哪里免费发鸡蛋、打折卖肉卖菜,就会起早摸黑去排队、疯抢那些值不了几个钱的玩意儿。
结果就是为了价值几毛钱几块钱的东西,有时候要付出几百几千几万的代价,比如排队的时候感冒了、免费拿来的东西吃坏了肚子等等。

而在农村呢,很多老人,其实儿女一个月给他几百块钱,完全够他生活了,但他还是要坚持去耕种他那几亩薄田。
一年下来,即便是风调雨顺,也挣不了几个钱,如果遇到旱涝不均,辛苦一年还要亏本。
有些老人,就是在干农活的时候,摔断了腿、被风吹雨打搞生病了,结果治病那点钱,都够他生活好几年了。
所以,为了您晚年的幸福,请扔掉第一只鸟笼——那些不值钱、不挣钱的东西,别说去捡、去用了,就是连看都应该懒得看一眼。
第二只鸟笼:孩子,孙子很多老人一辈子都不幸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心。
儿女不结婚,他们愁得睡不着;儿女结婚了,不要孩子,他们愁得吃不下饭;有孩子了,他们又开始操心孙子的养育和教育问题。
总之,就是闲不下来。
总觉得既然自己为人父母、当了爷爷奶奶,总要为后辈做点什么,要不然好像都心里有愧,觉得自己不称职。

事实上,对于儿女而言,你既然已经老了,你的责任,就是尽量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开心,少给儿女添麻烦。
你别一天操心这个操心那个,这都属于没有任何人收益的付出——你操心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儿女的心理负担。
所以,为了您晚年的幸福和儿女的幸福,请扔掉第二只鸟笼——不要管儿女、不要管孙辈,管好自己就行。
古人诚不欺你,儿孙自有儿孙福。
第三只鸟笼:残汤、剩饭很多老人,由于从小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挨过饿、受过冻,从小在那种“节约光荣”的氛围中长大。
现在老了,物质丰富了,依然不改过去的习惯。
饭粒儿掉桌上,还捡起来吃,碗里还剩点菜、锅里还剩点饭,即便已经吃饱了,但觉得扔了浪费,于是再饱也要吃了。不吃的,又留到第二天吃,第二天没吃完,第三天接着吃……
很多菜都已经变质了,还是舍不得扔,总觉得扔了就是可惜了、浪费了。

结果就是,总是因为吃不新鲜的饭菜,导致肠胃越来越差、身体越来越糟。
完完全全的得不偿失。
所以,老人们应该明白,真正的节约,就是确保你的身体是舒适的。要不你自己算算,到底是买菜贵还是看病买药贵?
为了您晚年的幸福,请扔掉第三只鸟笼吧——扔掉那些残羹剩饭,不生病才是最大的节约。
第四只鸟笼:躯体、生命人老了,就开始越来越在意自己的躯体和生命,由此带来的,是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为了应对这种恐惧,老人们通常都会花很多钱买各种不需要的保健品,甚至有些老人还会提前准备自己的后事,买最好的棺椁、最好的墓地,有些老人一生的积蓄,还不够他买一块墓地、修一个豪华的坟。
完全没有必要——你来自于尘土,终将也会归于尘土。
从古至今,无人例外。
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生活吧,多活几年,比什么都强。
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下棋也好,练习书法绘画也罢,甚至是钓鱼、打麻将都行,要活出一种“忘我”的状态,不要一天天钻研什么养身、延寿之道。

所以,为了您晚年的幸福,请扔掉第四只鸟笼——不要过度在乎身体、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死之事上,享受够了、玩够了,某天成神归天,也不留遗憾。
人老了,就要做减法,把注意力从身外之人、身外之物上拉回来,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要学一学李鸿章。
在晚清那种时局动荡,而他又是挑大梁的,有多少令他心酸、心碎的事,但他还是活到了78岁,比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要更长寿。
原因之一,就是他懂得放松心情,他说:
“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武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作者|李弯湾
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