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之死:南明弘光政权的“遮羞布”,投降浪潮下的忠义逆流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16 10:02:48

史可法这人,个子不高但很精干,脸庞黝黑,眼睛却闪闪发亮,很有神采。他为人正直又讲信用,跟手下士兵同甘共苦。行军打仗时,士兵们没吃饱,他绝不先动筷子;新衣没到,他也绝不先换上。就因为这样,士兵们都愿意为他豁出命去拼杀。——《明史》里是这样记载的。

史可法,字叫宪之,别号道邻,老家在河南祥符,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1644年三月,那会儿还是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了。这事儿传到南京,史可法当时是南京兵部尚书,听到消息后哭得不行。老话说得好,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老大。史可法就和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他们几个商量,打算推举潞王朱常淓来当皇帝。可另一边,凤阳总督马士英不这么想,他拉拢了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这四个江北的将领,硬是用武力把福王朱由崧推上了皇位,这么一来,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朱由崧一当上皇帝,马士英就成了弘光朝廷里的一把手,也就是内阁首辅。为了拉拢人心,他还特意把史可法提拔为礼部尚书,还兼着东阁大学士的职位,和马士英一起管理国家大事。但这样一来,史可法在内阁里就成了马士英的眼中钉,因为史可法经常挡他的道。马士英心生一计,把史可法以前秘密上书说的那七条,说朱由崧不适合当皇帝的理由,全都抖搂给了朱由崧。朱由崧一看,心里头对史可法的意见可就大了,觉得这家伙老是跟自己过不去。这样一来,史可法在南京朝廷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越来越觉得憋气。

后来,史可法自告奋勇,要求去淮安和扬州两地指挥军队。到了弘光元年,也就是1645年的一月,皇帝朱由崧给史可法封了好几个大官,像是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还有武英殿大学士,并且让他负责统领江北的所有军队。但那时候,江北的四个重要军镇已经变得像军阀一样了,朝廷的命令对它们来说就像是耳边风,史可法虽然名义上是这些军队的总指挥,但实际上他的命令连自己的军营都出不去。史可法没辙,只能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这些军阀。好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江北四镇里最能打的高杰被他说动了心,真心归顺,还主动带着军队去了中原的重要地方归德府,打算找机会北伐,把失去的土地收回来。可谁能想到,后来高杰在睢州之变里被南明的将领许定国给杀了。高杰一死,他手下的将士就没了主心骨,没多久就投降了清军,转头就变成了清军攻打南明的先锋部队。

1645年,也就是弘光元年的春天,四月那会儿,清军特别厉害,一下子就拿下了江淮那边的重要城市泗州,然后就像疯了一样往南冲,江北那四个镇的明军一看这阵势,全都投降了。清军那真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长江北岸的扬州。扬州啊,那地方对明军来说太重要了,是他们在江北的最后一个据点,也是保护南明都城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是扬州没了,那可就真完蛋了。史可法这个人挺有担当,他把那些被打散的士兵都聚集起来,跑到扬州去守城。加上城里原来的守军,人数也就两万左右,而且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根本不行。到了四月十八号那天,满清的征南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亲自带着二十万大军来到了扬州城下。多铎早就听说史可法特别忠心,还想让他归顺自己呢,所以连着写了三封信去劝降,但史可法这个人太硬气了,一封都没答应。

四月二十一号那天,扬州城里的大将张天禄和张天福带着手下的兵马向清军投降了,把扬州城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清军。没过几天,到了二十五号,清军的重型武器红衣大炮就拉到了扬州城门口,紧接着清军就开始猛攻扬州。战场上尸体堆得老高,清军士兵甚至踩着尸体继续往前冲。结果清军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进了扬州城,史可法被抓了起来。清军的大将多铎还亲自给史可法松了绑,劝他投降,说他在全国都有名气,忠心耿耿,可惜朝廷不信任他,现在死了也没用。但史可法还是拒绝了。多铎看出史可法是一心求死,就下令让人当场杀了他。在那个时候,各路明军都在投降,后来的江南文人也是一个个跟着投降,史可法的忠诚就显得特别渺小,但又特别伟大。写《明史》的张廷玉也这么说。

史可法眼见国家陷入重重困难,心中忠义之火熊熊燃烧,他率领兵马来到江边,扼守南北要冲,四周布置了四镇兵马,相互声援,共同为复兴大明而努力。但可惜啊,上天似乎并不眷顾,朝中权臣在内部扯后腿,外面的将领又骄横跋扈,结果导致军队停滞不前,粮饷耗尽,边疆领土日渐缩小,连孤城都难以守住。史可法最终壮志未酬,以身殉国,真是令人痛心!再说那高弘图和姜曰广,两人都是忠心耿耿,有勇有谋,原本该齐心协力共赴国难,却因为被朝中奸臣排挤,无法安稳地施展抱负。说到底,大明王朝的衰败,已经不是一两个忠臣良将所能挽回的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