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紫妍 我是紫妍 河北


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农民为什么放不下土地?
你能看见七老八十的老农民只要能干动就在田间劳作,但没有到退休年龄的人迟迟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的,而是高高兴兴退休,快快乐乐享受退休生活。
所以,没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固执,没有什么舍不得,归根结底就是农民的养老没有保障。
如果农民和公务员一样有退休金,那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谁都知道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颐养天年是幸福的。
但是你说养儿防老,农民干不动了不能全靠国家,毕竟农民已经领着每月120元的养老金。

嗯,对着哩,农民是有子女的,有的还不止一个子女。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按这个法理,农民的养老是有保障的。
这话说的好像其他领退休金的劳动者好像没有子女似的,还是他们的子女对父母没有赡养义务?
同样是子女,农民的子女就得赡养父母,其他的子女生来只是继承财产的吗?
当然,法律没有这样歧视性的条文,所有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是养老不是一纸令文就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把法律、制度、政策都很难保障的问题推给了道德,父母的养老要靠子女的孝道,是不是把社会难题推给了个体道德。
同一片天空下,差不多的物价消费水平,120元对有些人来说,不够一顿饭,不够一条烟,不够几斤水果。农村就是算物价消费水平低,吃的是五谷杂粮,120元够买一袋面,如果纯吃蒸馒头勉强就是够了!


所以,你说为什么六七十岁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
年近70的老父亲养了六只羊,其中四只羊开始产奶。今年羊奶价格挺好,每斤4元,四只羊每天产奶20斤左右,这样每天就有差不多80块钱的收入。老父亲每天5点多起床挤羊奶,卖羊奶,喂羊,非常知足,觉得自己每天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干劲十足。
但是干的兴致勃勃的老父亲却感到身体不适,去县城医院做了检查不能确诊又跑到省城西安大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建议做手术,父亲不同意。
不同意是因为家人们认为手术风险太大,以目前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冒这个风险。当然老父亲不同意的原因还在于如果动手术那么以后就只能彻底休息,不能下地干活,更不可能养羊了!
面对儿女们建议处理掉羊,好好休息养病父亲愤愤不平,“不让我养羊那还活啥意思!”即使儿女们愿意为父亲的看病养老负责,但是老父亲也不同意。
第一他认为自己不能从一个自食其力的创造者变成一个坐享其成依赖儿女的寄生者。
第二他无法想象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纯粹的消费者能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第三他觉得不能成为儿女的负担,即便是给儿女们贡献不了什么,但自给自足是他最后的尊严。


小姑说她清明节回老家,看父亲干劲十足一点不像生病的样子,而且父亲高兴地告诉她,他的羊养的多么多么好,羊奶产量提高了,那天竟然突破了百元大关,哎呀,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
小姑说,“就算一天的羊奶能卖一百,还不如在城市打工,干个保安保洁,人家还有休息日,一个月还挣三千多的工资。你这每天五点起床,一天不敢休息,挣了三千块还是毛收入。”
结果老父亲一句话怼过来,“70岁的人,去哪里干保安干保洁?谁要啊?”
一想还真是,你以为的那个城市最低收入水平对一个70岁的老农民是能轻而易举得到的吗?
每一个农民都想到过上更好生活,享受城市市完善的养老、购物、工作和学习条件。作为六七十岁农民离开农村,生活无保障,根本无法生存。

母亲说邻居婶婶前段时间也送进医院了,本来正在做饭,突然胸闷气短,心跳加速,一顿饭没做成就送进医院了。一检查是心梗,当天就做了支架手术。
既然到医院了,就顺便给陪床的老伴也做了检查,结果还是心梗,血管堵塞近80%,还好,可以先吃药保守治疗。
过了一周婶婶出了院,等老俩口回到家最大的问题不是一个病人得卧床休息,另一个病人得做饭伺候病人,而是家里七八亩的麦子需要喷农药。
你不能说人病了,七八亩的麦子就不管了。三个儿子在外面做生意,一个比一个忙,如果让儿子回来干那就相当于没苦硬吃得不偿失;你说那就顾个人干,对不起,还真没那么简单,最多有人能给你把水拉到地里,配药、喷药还需要自己干!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最后还是邻居叔叔和另一个邻居叔叔搭档,把两家的麦子的药总算喷了!
还有我本家的嫂子,五十多岁了,心梗。她给医生说,“你不能给我做手术,吃药保守治疗,因为我家的地还得种,活还得干。洗衣服做饭收拾家务管孩子一样都少不了!”
我们以为在疾病面前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我的父辈认为,在疾病面前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胁时他们不慌不忙依然固执地坚持自给自足的能力,因为那是他们最后的尊严!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父辈干了一辈子却不能放弃土地!
因为他们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理直气壮地享受子女的赡养。
因为他们不愿意坐吃等死过一种同情怜悯没有尊严的生活。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他们面对生活唯一的倔强!
所以纵有千百般苦和累,还得凭这一亩三分地刨生活!
致敬!我的父辈!

今天就到这里。祝你事事顺遂!
你给找个能干很久收入也不低的工作,老了有退休金的,我家三十亩果园白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