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某个慵懒的午后,王叔正靠在沙发上,眯着眼刷着短视频,嘴角挂着笑。
突然,他手一哆嗦,手机掉了,脑袋也跟着一歪。家里人以为他犯困了,谁知道,叫了半天,他半边脸都没动弹。
这不是睡着了,这是脑梗在敲门。
没错,很多时候,危险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今天,就跟着这篇文章,一起扒一扒那些颈部血管堵塞发出的求救信号,别等到脑梗真正找上门,想后悔都来不及!
颈动脉,听着像是身体里的高速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可一旦这条路上堆满了“垃圾”——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液就像被堵在拥堵的晚高峰,寸步难行。

当血流中断,大脑就会因为缺氧而罢工,轻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则直接脑梗,命悬一线。
别小看那些偶尔的头晕、眼花、手脚麻木,它们很可能是身体在用小喇叭对你喊话:颈动脉要报废了!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心里嘀咕:我年纪轻轻的,能有啥大问题?别天真了。
权威数据显示,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正在年轻化,不少三十出头的小年轻,体检时一查,血管比六十岁的人还“老”。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报告》指出,大约70%的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1]。
这不是吓唬,是真事。

颈部血管堵了,身体会怎么偷偷报警呢?
头晕目眩,像坐旋转木马
不少人以为自己只是低血糖,没吃早饭,结果一查,竟是颈动脉狭窄作祟。血流减少,大脑供氧不足,头就开始晕,甚至站不稳,像喝醉了一样。
短暂性失明,眼前一黑
有些人突然一只眼睛黑了几秒钟,又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一过性黑蒙。它就像是血管堵塞前的小彩排,预演着更大事故的到来。

如果放任不管,下一次可能就是彻底失明或脑梗的噩梦。
半身麻木,手脚不听使唤
如果你发现自己拿筷子掉筷子,写字飘了飘了,或者半边脸笑不起来,小心了,这可能是颈动脉堵塞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的信号。
它不像普通的疲劳或压到神经那样简单,而是大脑在控诉:血不够用了!
说话含糊,舌头打结

正常时候口齿伶俐,突然说话像含了颗糖,吐字不清,这也是危险信号。
血流受阻,大脑无法正常指挥语言中枢,嘴巴自然就不听话了。
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
以前过目不忘,现在连手机放哪儿都忘,反应比蜗牛还慢,这也可能是大脑缺血的“温柔提醒”。
很多人误以为是年龄大了,其实是血管在偷偷老化。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血管能通畅如新,有人却早早“报废”?

罪魁祸首,绕不开这几个老熟人:
高血压,像个不定时炸弹,时不时给血管壁来一下,时间久了,血管就像反复被敲打的橡皮筋,弹性全无,斑块趁虚而入。
高血脂,血液里的油多了,黏稠得像糖浆,斑块自然更容易“挂壁”,一挂就是一辈子。
吸烟喝酒,烟草里的毒素,酒精的刺激,都是血管的天敌。一个劲地点燃炎症反应,斑块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糖尿病,高血糖像腐蚀剂,慢慢侵蚀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剧。

肥胖久坐,脂肪堆积,代谢紊乱,血管压力山大,不出问题才怪。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怎么才能发现自己颈动脉是不是已经堵了?
别急,医学界早就安排明白了。
颈动脉超声,简直是血管的“照妖镜”。无痛无创,能清晰看到动脉有没有狭窄、有没有斑块,靠谱得很。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数据,颈动脉超声筛查能早期发现80%以上的无症状动脉硬化患者[2]。
如果超声发现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做CTA(颈动脉CT血管成像)或MRA(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了解血管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当然了,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及时干预。治疗方式主要分两大类:
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比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把堵塞的斑块清理干净;或者支架植入术,像给血管打了个支撑,保持通畅。
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只要早发现、早干预,风险完全可控。
很多人通过规范治疗,完美避开了脑梗的雷区,继续潇洒人生。

预防才是永恒的王道。别等病来临才临时抱佛脚,从今天起,给血管一点温柔的关怀。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多蔬菜,血管就像清晨的林间小溪,清澈又畅快。

坚持运动,哪怕是每天快走三十分钟,血管也能变得弹性十足,像年轻人一样活力满满。
戒烟限酒,烟酒不离手,血管哭成狗。为了自己和家人,早点戒掉吧。
定期体检,别害怕体检报告上的红字,它们是提醒,不是判决。

保持心态平和,焦虑和愤怒是血管的隐形刽子手,学会释怀,血管也会感激你的。
血管这条命脉,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生命之旅。
别等轰然倒下时,才后悔没早一点关心它。
想想看,未来的自己,是在公园里挥洒汗水,还是在病床上默默数着吊瓶?一念之间,天差地别。
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血管一条生路,从今天起,认真对待那些微小的异常。生命这场旅程,谁都想走得更远一点。

而这一切,从守护颈动脉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报告2022[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8):721-72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2):1071-1092.
[3]王秋玲,李小燕,张晓敏.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9):1127-113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