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ks Robotics的Spaceo机器人
机械性能突破:采用可调节机械臂设计,伸展范围达2.4米,最大负载200公斤,单臂举力5公斤,续航4小时以上,适用于重物搬运与精密装配场景。
移动能力短板:依赖轮式底盘,无法跨越楼梯等复杂地形,工业场景适应性受限。
Vanar Robotics的Vanar Generation 1
扭矩密度创新:核心部件重量仅1公斤,输出扭矩高达350牛米,为同类产品的3倍,支撑快速响应与高强度作业。
价格颠覆性定位:目标售价4300-1.3万元人民币,仅为国际主流产品(如特斯拉Optimus)的1/10,试图以低价抢占家庭服务市场。
工业领域
Spaceo已在汽车工厂试点搬运200公斤级发动机组件,替代传统吊装设备,提升流水线柔性化水平。
Vanar计划部署于印度本土电子代工厂,执行电路板检测等高精度任务。
民生服务
Vanar提出“灾难救援”概念,拟通过高强度机械臂实现废墟下人员营救,但其传感器精度尚未公布。
家庭场景中,Spaceo尝试辅助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但缺乏AI情感交互模块。
政策推力
印度总理莫迪在2024年启动“机器人自立计划”,对本土企业给予30%研发补贴,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
产业链现状
核心部件依赖进口:Spaceo的伺服电机采购自日本三菱,AI芯片采用英伟达Jetson Orin模组,国产化率不足40%。
量产能力存疑:Muks Robotics宣称“首台量产”,但生产线照片显示仍为手工组装,日产能仅5台。
实用性争议
网友质疑Spaceo的轮式移动设计:“工厂楼梯间将成为机器人的禁区”。
Vanar的“摩托车价格”被指忽略软件成本,其AI系统训练数据量仅为优必选Walker X的1/5。
行业竞争压力
中国优必选、达闼等企业已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67%,印度产品面临技术代差挑战。
2025年关键目标
Muks Robotics计划Q2完成50台Spaceo交付测试,重点优化机械臂动态控制算法。
Vanar将于Q3发布首款AI操作系统,支持英语与印地语双指令交互。
产业链升级路径
印度塔塔集团联合IIT孟买分校成立“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攻关减速器与力控传感器技术。
拟引入中国供应链企业共建本地化生产基地,降低核心部件采购成本。
结语印度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化尝试,既是其“科技自立”野心的具象化表达,也暴露出基础工业的深层短板。当Spaceo的机械臂举起200公斤重量的同时,印度仍需面对核心技术、产业链配套与市场需求的三重考验。这场“机器人突围战”的终局,或将取决于其能否在全球化协作与本土化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