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填的时候可得想清楚,别到时候觉得低了,心里头不舒服啊!195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罗荣桓,那时候他是总政治部主任,把钢笔塞给了陈奇涵。他眼里闪着点深长的意思,笑眯眯的。陈奇涵这个老红军,刚从军事法院那边忙完,现在看着这张空白的军衔评定表。他那长了老茧的手指头,轻轻地在表格边上的花纹上蹭来蹭去。
这事儿发生在四月份,那时候授衔的事儿正忙得热火朝天。总干部部办公室里,墙上的时钟走得滴答响,外面的海棠花开得正旺。陈奇涵拿着笔,在“中将”这俩字儿上愣了三秒钟,最后还是一笔一划地写了下来。这份表交到中南海后,毛泽东正低头看文件呢,突然停下了手里的红笔,扭头跟周恩来说:“陈奇涵这家伙,老喜欢把功劳往别人头上算。”
说起来,那位自谦“当个中将就挺好”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大革命那会儿就已经胆识过人了。1925年,在黄埔军校的操场上,陈奇涵作为军事教官,经常被一群热血的年轻学员围着请教打仗的法子。有一天,蒋介石溜达着路过,看见他正围着沙盘给学员们讲解南昌的地势,就停下脚步,听了好一阵子。转眼十年过去,到了长征那会儿,红一军团在林彪和聂荣臻的带领下攻打乌江天险,多亏了陈奇涵熬了几个晚上画出来的渡江路线图,让先锋部队绕开了敌人重点防守的渡口,顺利过了江。
挺有意思的是,这位在参谋长角色上干得出类拔萃的老将,居然给三位开国元帅都当过智囊团。早在1932年赣州那场大战时,陈毅就在指挥部里,一边拍着作战图一边说:“老陈这图,比直接用望远镜瞧还透亮!”聂荣臻在晚年写的回忆录里头,还特别点名了1934年广昌保卫战,说那时候是陈奇涵顶着大家的异议,提出了“一步步来防守”的策略,给红军的主力队伍赢得了转移的关键时间。
评定军衔的重要关头,评委会对陈奇涵的资历意见分歧。有人找出1935年的老资料:那时候红一军团重组,陈奇涵主动把主力师的指挥权交出来,自己愿意去当军团副参谋长。这二十年前的主动退让,跟他现在主动申请当中将的决定一模一样。彭德怀在军委的会上,边敲着烟斗边说:“要是光看职位,中将挺合适;要是说他对革命的贡献,给个上将的衔也不冤枉。”
得聊聊陈奇涵,他那人看着挺低调,其实背后有段挺有意思的事儿。1949年冬天,在北京饭店,几个老战友一起吃饭,聊着以后的建设。那时候陈奇涵是江西军区司令员,他突然把酒杯一放,说了句:“等仗打完了,我就回老家种地瓜去。”谁想到,六年后这话还真应验了。后来要评军衔的时候,他真就跟组织说,想转业回老家。
历史的评判终究站在了正义的一边。1955年9月27日,在怀仁堂里,陈奇涵从毛泽东那儿接过了带有三颗金星的上将肩章,这时,台下的掌声久久不息。明白其中内情的人都晓得,这份荣耀不光是对他28年军旅生活的认可,更是对他那种“成功不一定非得属于我”的高尚品质的最高赞扬。
授衔后的第二年春天,军事法院新上任的档案员在整理材料时,注意到陈奇涵的简历上,“重大贡献”那一块,密密麻麻写的全是他牺牲战友的姓名。这时,窗外玉兰花被风吹落,轻轻掉在了那张有些旧、字迹也略显模糊的纸上,就像是给那些没能拿到军衔的勇士们,默默献上了一朵朵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