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市场作为一个重磅舞台,吸引着无数品牌的目光。现代汽车以及旗下的起亚品牌,选择在最新的上海车展上缺席,这一决策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热议和争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家曾在中国市场鼎盛一时的汽车巨头选择如此“沉寂”?是战略上的调整,亦或是市场环境的彻底转变?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回顾一下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历程,从辉煌到现今的低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因。
回顾过往,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上曾创下辉煌的销量记录。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现代在华销量接近70万辆,一度成为中国市场的佼佼者。然而,如今这个数字却骤然降至只有15.4万辆。不仅如此,2025年1月份的单月销量仅为11663辆,许多曾是销量支柱的车型,如伊兰特,更是跌至67107辆,跌幅之大让业界瞠目结舌。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上的寒冬已经来临。
产能的削减与经销商数量的锐减,更是进一步反映出了这一品牌在华生存的尴尬。北京现代在华的生产基地曾多达五家,但如今只剩下北京第三工厂支撑。重庆工厂已经被出售,沧州工厂则停产,整体的产能从165万辆暴跌至只有45万辆。现代汽车的经销商数量也在迅速减少,从2019年的1018家衰减至现在重点城市的仅有11家和5家。不难看出,北京现代正处于一个急需转机的关口。
对于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选择,业内人士给出的解释并不单一。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品牌在不断内卷的过程中难以立足。更多的分析则指出,现代汽车不参加上海车展,实际上是因为其全球战略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重心不再集中于中国市场。这一变化在现代汽车于2023年6月召开的“2023现代集团CEO投资者日”中得到了印证。
在这一投资者日上,现代汽车明确表示将以“收缩防守”的方式大幅减少在中国的支出,更多地投入到高回报的领域,以降低运营成本并保证利润。这一战略调整意味着,现代汽车将减少在华的产品阵容,计划将现在在售的13款车型缩减至8款。这一决定,不仅反映出长久以来的市场低迷,更揭示出他们对中国市场未来的悲观态度。
回顾近年来,电动化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趋势,然而,北京现代在这方面的表现却让众多消费者失望。目前,北京现代几乎所有在售车型皆为燃油车,仅有途胜L混动这一款电动化车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与地平线、小鹏的合作,Stellantis与零跑的合作成立“零跑国际”,奥迪更是在与上汽达成合作,推动智己品牌的发展。现代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迟滞,势必加剧了其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中的劣势。
有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北京现代内部困难重重,韩方对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显得不急不躁,面对市场焚烧的火焰,中方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不参加车展似乎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缺席,而是出于对其未来在中国市场能否生存的深思熟虑。
在此背景下,现代汽车的全球战略也开始呈现出更强的“激进性”。根据“Hyundai Way”战略,他们计划到2030年(包括高端品牌捷尼赛思在内)实现全球销量555万辆,比2023年提升30%。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希望在电动化领域到2030年销售200万辆电动汽车,这将占其整体销量的36%。现代汽车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每年平均投入超过12万亿韩元,用于其电动化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无疑显示出,现代汽车正在将更多的资源转向其他市场,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然而,在新能源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市场,现代汽车却迟迟未能引进其专属的电动平台E-GMP。早在2020年,北京现代官网便曾表态将基于这一平台推出更多面向新能源消费者的车型,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后续的实际动作。与此相比,其他品牌在电动化方面的布局可谓如火如荼,体现出其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快速适应能力。例如何为电动市场铺路的特斯拉和小鹏,均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
现代汽车的现状,反映出一方面是对中国市场竞争的无奈,另一方面则是其高层对市场认知的缺失。尽管在燃油车时代,现代汽车在中国的表现曾风光无限,但随着市场消费趋势的改变,现代未能及时适应,最终导致了自身的优势荡然无存。
放眼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与市场机制的变化始终在影响着每一个品牌的发展轨迹。市场繁荣时,近乎无所不利,竞争者较少,许多品牌都能获得不小的份额;而一旦市场紧缩,车企选择迎难而上,于艰苦中求生存,而有些则选择战略放弃,甚至逐渐从市场上消失。现代汽车的经历便是一例。
不禁让人思考,广阔的中国汽车市场究竟是掘金的机会,还是日渐逃离的深渊?从现代与起亚在华发展的选择来看,前者显然是对中国市场未来的担忧与调整。当许多车企依然在这里挣扎求存时,现代汽车的“沉默”便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表明了这家曾经的巨头正在重新审视自身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汽车市场并不会因为任何一品牌的离去而改变格局。在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市场中,新的机遇与挑战将始终并存。现代汽车的“不作为”可能是战略收缩,也可能是市场低迷所迫,无论如何,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不久的未来,现代汽车若想摆脱现状,重振其在中国市场的魅力,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改革。
综上所述,现代与起亚品牌的不参展行为不仅反映出其在华市场的压力,也展现出全球战略布局的变化。在这条前途未卜的道路上,现代汽车是否能重新找回在中国市场的立足之地?未来发展走向需得多方考量,是继续在新能源领域加大投资,还是选择在其他市场寻找新机会,都是他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样的棋局,在未来或许会更加复杂,尽管中国市场给了不少海外品牌机会,但谁将最终沉淀为市场的赢家,还需各大车企在市场角逐中不断寻求对策。现代汽车及起亚在未来的战略选择,将会决定他们是否能够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破浪前行,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