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彻底卖光!外资收购徐福记,四兄弟套现百亿离场

语林啊娱乐 2025-03-15 02:09:16

外资收购徐福记,民族品牌真的“卖光”了吗?徐氏四兄弟完成套现,彻底退出糖果行业,昔日的民族品牌,逐步变成了外资控股企业,这是否意味着曾经的创业梦想已经消失在利益面前?

3月3日,雀巢集团在其官网发布了最新公告,正式收购了徐福记创始人徐氏四兄弟所持有的40%股份,成为其100%控股的子公司。这一收购标志着徐福记的所有股权正式被外资集团完全掌控。至此,32年间从街头摊贩到中国糖果行业龙头的徐福记,成为了雀巢的一部分。

收购金额尚未披露,通过推算,交易额大概率在11亿人民币左右。雀巢在2011年曾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逐步推动该品牌的发展。如今,剩余的股份也被收购完毕,完全收归雀巢麾下。

1980年代,徐氏四兄弟在台北街头从摆摊开始,凭借着价格低廉、数量丰富的糖果,吸引了大量顾客,积累了最初的资本。上世纪90年代,台湾市场竞争激烈,四兄弟意识到若继续依赖代工厂模式无法维持长期发展,便转战中国大陆。

利用更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在广东东莞成立了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凭借着本土化优势,他们不仅成功将生产基地搬到内地,还在短短几年内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90年代后期,徐福记更是乘着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迅速占领了节日糖果市场。

与传统散装糖果不同,徐福记将糖果做成精美的礼盒,瞄准送礼市场,成功打开了高端糖果的市场份额。凭借着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徐福记的糖果一度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外资糖果巨头的崛起,给徐福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维持竞争力,徐福记在2011年决定接受雀巢的收购,这让徐氏兄弟逐渐退出了公司管理,但他们依然保留了部分股份。而今,这一部分股份也正式被雀巢收购,标志着他们彻底告别了曾经创下的辉煌。

其他曾经的民族品牌,如中华牙膏、大宝、哈尔滨啤酒等,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最终成了外资收购的对象。这些品牌的变化,似乎成为了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和全球化浪潮中无法回避的命运。而当年那些大力宣传“民族企业”的声音,也逐渐被资本市场的运作所吞噬。

收购交易完成后,徐福记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雀巢表示将依托其全球的品牌资源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徐福记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徐福记的海外市场拓展依旧困难重重,其拳头产品如酥糖、沙琪玛等,主要销往海外华人群体,难以打开更广泛的市场。

雀巢似乎更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潜力,徐福记对于其全球布局的帮助,仍然有限。外资收购的背后,不仅是资本的扩张,更是中国本土品牌在全球竞争中的“被收编”过程。这一过程是否意味着中国品牌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正在逐渐消失?还是说,这只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自然选择?

有的人认为这会让徐福记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成为全球糖果行业的佼佼者;也有人感到惋惜,认为这标志着曾经的民族品牌正在失去其独特性和市场优势。徐福记的这次股权转让,不仅是企业的转型,也是资本市场无情的博弈。

徐福记的结局,是否会成为更多中国企业的缩影?随着外资的逐步收购,曾经的“民族品牌”是否真的将不复存在?还是说,真正的民族品牌之路,依然可以在资本的浪潮中找寻到新的出路?

0 阅读:0

语林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