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过分强调孩子心理健康,反生怪象,里面有值得父母思考的一课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1 01:15:19

美国女孩阳离子在《姐妹的茶话会》里分享了一个美国的教育现象。

她说:“这几年美国太过于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在马里兰州的几个选区都有一个政策是不能给孩子的成绩定为F,因为F代表的是fail(失败),只因考虑到孩子看到F可能会有心理阴影。

重视孩子的心理本意是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若谨慎地过了头,这些关注反而成了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绊脚石。

美国知名教育博主Michelin Moore也曾评论过这一现象:

美国社会为了鼓励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赢家”,当孩子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捧着他。

美国的这一教育“怪象”,打造了人人皆是赢家的公平假象,抬高了孩子的自尊,却忘了这些公平假象的背后恰恰也藏着不公平,只是这些不公平藏得很好,让孩子错失了直面它的机会。

等到有一天这些不公平浮出水面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的打击。

美国教育方式渐渐在警惕中偏离了轨道,可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身边,竟发现在公平上保持警惕的不只有美国的成人,中国的教育里也有着类似的情景。

张玲是幼儿园老师,为了调动孩子们的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她准备了很多贴纸用来鼓励孩子。

可时间一久,这些贴纸也给她带来了困扰,因为每个孩子都想得到,但孩子的表现总会有参差不齐,没有得到贴纸的孩子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失落。

有一天,一个女孩的家长找到张玲,说女儿连续一周没有得到贴纸,回家念叨了很多次,怕挫伤孩子的信心,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孩子。

为了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张玲手里的贴纸不再是谁表现得好,谁得,而是变成了人人有奖。

这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正好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是赢家”的背后,藏着的是父母们要为孩子“净化”出公平环境的戒备之心。

每个人都渴望公平,公平是我们初步看到这个世界时,所了解到的最简单最纯粹的规则。

但是公平也伴随着相应的约束条件(努力、付出、不同的起点),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公平不再等于平均。

如果父母在孩子形成认知的过程中,没有让孩子看到过公平的反面,那么孩子在面对不公的环境时,就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不公平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是孩子逃不开的课题。

让孩子学会和“不公平”相处,能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孩子心理成长。

那么我们能让孩子在不公平里学会些什么呢?

1. 让孩子了解不公平,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社会性能力的一部分。

当一个孩子总是看惯了平均状况下人人相同,那当其他人稍微超出孩子心里的标准,就会产生愤怒嫉妒的负面情绪,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很难看到别人的长处,也很难客观地去分析,是因为欠缺什么条件,自己在这一件事情上才会落后于人,会让自责胜于反思,不是从中汲取教训而是对自己进行攻击。

2. 人有无数种,求公平时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才是最大的不公。

一天朋友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可能再也选不上班干部了”。

朋友问孩子为什么,孩子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道,“我觉得老师不公平每次都选那几个人,要不然就是我在老师眼里不够好。”

朋友听见孩子这样说心里也不是滋味儿,但仍然告诉孩子“老师一个人要面对你们五十多个孩子,但他只有一套评判标准,肯定不可能做到对每个人都公平,但选不上只是说明这套标准不适合你,不代表你不够好。

3. 看得见不公,努力更有意义。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人生而平等”,但这只是针对人格上的一种阐述,可是在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下,的确会有生来就不平等的现象,如果要改变现状,孩子就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把自己的短板增长,这时孩子的努力就有了不同一般的价值——成了扭转局势的重要条件。

结语:

公平和不公平都是世界的样子,如果我们蒙住一个不愿让孩子看见的答案,以为孩子就能不受到困扰,是不可能的。

只有当孩子在不公平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应对的方式,他才能不畏风雨。

从风雨中走出来的孩子才能在脱离成人保护的情况下,也有机会看见“和颜悦色”的世界。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