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在具有技术含量的同时,能够将产品销售出去也是必要的一环。只有产品销售成功并获得利润,才能支持芯片企业的进一步研发,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但是随着断供的到来,芯片销量开始暴跌,这也使得以往西方科技企业所打造的芯片产业链逐渐开始崩盘。
在英特尔刚刚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中,总营收为140.42亿美元,同比下滑31.6%,净利润为-6.61亿美元,同比下滑114.3%,如此惨淡的业绩也被称为“灾难级”表现。由于芯片卖不出去导致发生巨额亏损,因此英特尔也不得不选择裁员来保证利润,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表示2023年人力资源成本要降低30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上千人要失业。
高通公布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财报同样十分惨淡,第一财季营收为94.6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07.05亿美元相比下降12%;净利润为22.3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33.99亿美元相比下降34%。由于表现不佳,高通也陷入了裁员的风波之中,预计裁员比例将在5%~10%之间。
除此之外包括美光、德州仪器、英伟达在内的多家半导体制造厂商都传来利润下滑以及裁员的消息,如今仅仅一月份高科技企业累计裁员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由此可见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冲击十分巨大。在短时间内半导体厂商必然将面临一场肉眼可见的“寒冬”,而这场寒冬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十分巨大的。
首先就是以往研发到收益的闭环被打破,由于需求减少带来的利润减少,最终导致投入研发的资金也必然减少,长此以往下来也将使得技术领先的优势逐渐减少,最终被后来者赶上。
其次则是芯片产业开始转移。对于芯片产业来说,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市场同样是决定性因素。拥有技术的企业可以尝试占领市场,同样拥有市场的国家可以培养出领先的半导体企业,而如今我们国家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最大的汽车需求市场也是最大的半导体进口国家。
面对断供后的困境,外媒也感叹“芯片决战将要开始”。为什么说是决战开始了呢?因为芯片战最终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我们挺不住了,最终华为等优秀企业凋零,不得不继续高价采购西方科技企业的芯片,而得到利润的高通、英特尔等企业也可以借此恢复元气,最终得以继续维持以往的科技领先地位以及高额利润。
另一种结果则是国内芯片企业逐渐崛起并完成了替换,使得高通、英特尔、IBM、英伟达等芯片企业不再是必需品,在绝大多数领域上国产芯片将成为主导并担起大梁。芯片产业链的崛起还将带来大量的高薪岗位和工作机会,也使得我们能够完成从制造业向科技产业的转型,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西方科技企业陷入一片低迷的同时,国内半导体厂商也正在崛起。2月9日中芯国际公告称,2022年公司收入跨越到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2022年毛利率增长到38%,创历史新高。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到,随着断供进行的同时,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也正在完善并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
从前我们通过市场换技术,为半导体产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如今随着断供的发生,下一步我们将要用市场来培养出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完成由制造业向科技产业的升级。
大家看好国产芯片的发展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