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的伊-153战斗机,这都是苏联援助的。
有鉴于伊-152无法与日本“零”式战机抗衡,苏联改为援助中国93架改进后的伊-15 Ter,简称伊-153。1940年底—1941年初,中国空军陆续装备伊-153,该机由波利卡波夫小组成员阿历克西·昔契巴可夫负责设计,于1938年底投产,曾参加过日苏在诺蒙坎军事冲突中的空战和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战斗。伊-153具有极美的流线外形,采用上翼海鸥翼型,下机翼下可携带火箭弹,起落架可转向90°收入翼根部位,以气压式启动,仅需1秒钟时间。
1941年3月14日,我空军31架伊-152、伊-153战斗机与敌12架零式战斗机在成都双流机场附近展开了激烈的空战,结果是我16架飞机被击落敌人战机零损失,且第5大队正副大队长黄新瑞、岑泽鎏等8人牺牲,损失惨重。5月20日,第5大队第29中队飞行员 会同驻防兰州的第4大队第21中队4机联合以伊-153击落敌三菱97式轰炸机1架,此战成为我空军使用伊-153的唯一战果。
1941年5月26日,我15架伊-153在甘肃天水躲避敌机降落时,突然遭到日本空军9架“零”式战机袭击,全部被毁,此前发生的遭遇战中被击落3架,全大队堪用的18架伊-153(其中1架为第4大队所有)尽数损失,第5大队也因此被剥夺番号,改称“无名大队”,全体人员在胸前挂“耻”字胸章。如此种种,证明伊-153仍不是“零”式战机的对手,从此伊-15在中国的战斗生涯逐步走向尾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