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四川资阳濛溪河畔下了暴雨。洪水带着泥沙冲垮河岸,一根黑乌木从河床深处翻了出来。当地村民走近一看,乌木旁边有几块灰白色骨头,上面有凿痕。这些骨头很奇怪,既不是兽骨,也不是鱼骨,表面还有一些划痕。这不是普通的洪水留下的东西 !
神秘洪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听说消息后赶来了。那时,濛溪河的水位已经降下去了。专家们在被洪水冲刷出的断面上,发现了1.7米厚的文化层。文化层里有上万件动物化石和石器。看到眼前的景象,专家们非常激动。河岸断面的土层里,嵌着好多石器、动物骨头,还有碳化的植物种子。有一片4毫米长的骨片,最让人惊讶。在骨片3.5毫米长度内,有11道平行刻痕。这些刻痕肯定不是自然形成的。五万年前古人生活的痕迹,因为一场洪水露了出来 。
万年刻符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刻符,颠覆了人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它们不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一把打开远古心智的钥匙。经过三年抢救性发掘,濛溪河遗址出土了10万余件遗物,其中最让学界沸腾的,是那些刻在骨头、石块甚至木器上的神秘符号。
濛溪河的刻符和以往发现的不同。其他遗址刻符常用贝壳、赭石,濛溪河刻符却刻在骨片、橡果、硅化木、植物种子上。碳化橡果顶部有放射状刻痕,专家猜测这是古人记录月相的历法。目前已发现37种基本符号,有“十”字纹、连续平行线、锯齿纹。“X”形符号在不同材质上出现23次,或许代表固定含义。刻符集中在遗址北部,旁边是用火痕迹、动物骨头堆,像是“仪式区”。这种分布情况,说明刻符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通过碳十四测年,发现刻符存在时间长达两万年,从约7万年前到5万年前。这表明刻符不是偶然出现,是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
改写教科书
以前,大家都认为只有4万年前欧洲的智人,才会抽象思考和艺术表达。濛溪河刻符却不一样。它是东亚古人类在5万年前留下的。这说明那时候的古人类,不只是想着怎么活下去,还开始琢磨符号有啥意义。有考古学者说,这些刻符,说不定就是最早文字的样子,甚至可能是哲学思考的开端。
遗址里找到了硅化木做的工具,硬度和现代钢刀差不多。古人用它割兽皮、刻骨器,还加工接骨草,这是中医现在还在用的草药。这说明,古人不光会做高级工具,可能还懂一些原始的医学知识。刻符集中的地方,挖出了30多种动植物。有剑齿象、竹鼠,还有核桃、花椒。古人可能用刻符记录资源分布,什么都采集、狩猎。这些刻符就像“生态数据库”,或许是他们熬过冰河期气候变化的关键 。
濛溪河畔有不少刻痕,深一道浅一道的。五万年前,古人用硅化木工具在骨头上刻东西。这些刻痕就像人类文明刚开始的记号。这些符号到底啥意思可能永远弄不明白。但我们知道,在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有新想法了。但是
问题不少
刻符是否构成系统?同一遗址中,“X”形符号反复出现,是代表特定含义的“文字”,还是随机装饰?遗址人骨兼具现代智人和古老型人类特征,他们是谁?是东亚直立人的最后血脉,还是非洲智人迁徙的“先遣队”?如此发达的符号文化,为何未在后续地层中延续?是气候突变导致族群消亡,还是技术传承被历史长河淹没 ?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