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刚吃完晚饭,正准备打扫厨房,孩子忽然跑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住你的胳膊,“啪”地拍了一下。
你被打得措手不及,对他故意惹你的行为感到恼火。
但当你看到孩子眼中隐约的笑意时,却忍不住皱起了眉。
这些孩子“不讨喜”的行为,总是在心底留下那么一点疑惑,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这一巴掌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
打你抓你:注意力是他们的爱的表达方式很多父母都会被孩子这些突然的小动作弄得有些恼火。
其实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孩子在“抓你注意”。
当孩子们发现你分心,不再全神贯注于他们时,他们就用这种引人注目的方式来确保:“妈妈还在关注我。”
比如,你正在忙家务,孩子悄悄地走到你身边,闹着要抱抱。
你也许会觉得这是在捣乱,但实际上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请求“存在感”。
这种“讨厌”行为,实际是一种爱意的显现,他们希望自己在你心中的位置不被取代。
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同时引导他们学会用更好、更温和的方式表达这种需求。
比如告诉他们:“妈妈看到你了,想让我陪你可以直接跟我说,不需要通过打的方式。”
唱反调的背后:孩子在试探信任和独立你给孩子准备好温暖的外套,他却一边抗议“不冷”一边把外套扔到一边;你说晚上该睡觉了,他偏说不困,要再看会儿动画片。
这种时候,不少父母都会感到挫败,甚至怀疑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被逐步瓦解。
实际上,孩子唱反调并不是因为故意跟你过不去。
相反,他们在模拟成人的决策,尝试在小小的生活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我世界”。
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明确自己的“身份”。
在这种情况下,何不试着平静地与他们交流,告诉他们:“如果你想自己做决定,我们来谈谈你的想法。
”给他们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在规则中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反抗。
小小依赖:安心感缺失还是爱的执着?
你要出门,孩子像只小尾巴一样抱着你的腿,不愿放手;你在浴室待了太久,他就在门外敲得“砰砰”响。
这种无时无刻的“监控”,让你喘不过气来,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去了自由”。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世界的“中心”,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刻在骨子里。
害怕失去母亲的温暖和支持,孩子才会表现得这样执着。
尽管这种行为让人感到困扰,但换个角度想,这正是孩子对你足够信任的表现。
如果在出门前,我们能提前告诉他们:“我要去一下超市,半小时就回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他们预留一段心理准备,或许能减少他们的焦虑感。
公开挑战:孩子在你面前最没有顾忌的时候家庭聚会时,你正描述着自己的节食计划,孩子却突然补刀:“妈妈才没有少吃呢。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许多人会选择批评孩子不懂事。
但孩子当众“拆台”,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你面前特别没有压力,对你的爱和信任让他们更容易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虽然孩子们的言行有时候似乎是在给你找麻烦,但何不把这看作是一种特别的信号呢?
他们敢于在你面前“放开”,正是因为他们心底无比信任:不论怎样,你都是坚定的支持者,不会轻易离开。
我们可以在私下告诉他们:“如果你有不同想法,可以回来再说哦。
”在给予他们自由的同时,也逐渐教会他们生活的边界。
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是孩子用单纯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对你的爱与倚赖。
尽管他们有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但恰恰是这些写满“爱意”的行为,塑造了我们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纽带。
当我们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种相互磨合,就会发现,爱从未缺失,反而因包容与理解越显丰满。
孩子尚小,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出心中那份炽热,所以选择了最不擅长、却也最真诚的方式。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些“讨厌”的瞬间,看见爱的萌芽,并学着用心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