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年,欧阳修推荐24岁的苏轼参加制科考试。
制科是北宋一种不定期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皇帝亲自出题,让考生对答制策,题量极大。
天纵奇才的苏轼应答自如,技惊四座,被拔为对策第三等,名震天下。
这个成绩单,在史书中这样记载: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这是说,从960年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里,能刷到如此高分的,只有吴育、苏轼两人而已。
而这个被用来映衬苏轼的吴育,此时已经去世三年了。
那他在史书中的考试成绩是如何记录的呢?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这位名气远低于苏轼的吴育,其实是宋仁宗时期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大臣: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吴育制作的教条,简约易行,不可触犯。遇事不乱发表意见,一旦开口,别人都无法阻挠。辩论思路清晰,听者深信不疑。
可惜,因为某些原因,吴育一生也没能当成宋仁宗的宰相。

一、对事不对人
1045年,41岁的吴育以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身份进入宰执班子,成为副宰相。
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一次重大人事变动,因为1043年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阻力太大,支持变革的一众宰相班子成员纷纷被调离京城: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一水儿的好同志。
吴育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上调来充实新的宰相班子的。
当时山东一带出现盗贼,宋仁宗派人去调查情况,使者回报说:
“盗贼不足为患,但当地的富弼、杜衍两位大人很受百姓爱戴,不可不防。”
于是,宋仁宗准备将两人调离山东,吴育却劝阻说:
“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吴育说,盗贼确实不足虑,但小人借机加害大臣,却是极其危险的。
富弼、杜衍因此得到保护。
但你要说吴育就是改革派的人,那就错了,因为他和“庆历新政”的领袖范仲淹的关系就不好,两人在政事上经常发生冲突。
但吴育对事不对人,范仲淹说得对的,他就会大力支持照办。
这一点上,苏轼和吴育简直不要太像了,苏轼既不站王安石,也不站司马光,只站他认为正确的事。
北宋中后期的党派之争是相当激烈的,吴育和苏轼是罕见的另类。

二、秉公执法,不攀权贵
吴育年轻时在襄城做县令,就严格奉行秉公执法的理念。
当时襄城的各路大佬找他走后门,经常半夜敲他家门,吴育是谁都不理,当地的恶少豪强没有不怕他的。
就算是宋仁宗逾矩,吴育也照样反对。
当时,宋仁宗的亲生母亲章懿太后、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章献太后,这两人的灵位要进真宗庭庙时,有人建议借此广施恩德,其实就是想趁机捞油水、赚取政治资本。
吴育却跳出来反对:
“不行!规矩里没这条,请皇上治提此建议的人的罪!”
宋仁宗也只好作罢。
上面的两位太后,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两大女主。
由此联想到了包拯。
没错,包拯和吴育是同时代的人,同样的刚正不阿,吴育大概比包拯早10年,都做过开封知府。
只能说,宋仁宗是个相当不错的好大哥吧。

三、外交远见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逼迫北宋承认他。从此,从1040年直到1119年这近80年间,双方断断续续,打打和和。
最初,北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消灭李元昊就是“呢个洒洒水啦,冇难度嘅”,只有吴育认为,征服西夏绝非朝夕之功,他的总体意见是:
若政令修,纪纲肃,财用富,恩信给,赏罚明,将帅练习,士卒精锐,则四夷望风,自无他志。若一不备,则乘间而起矣。
一句话,加强自我实力,伺机进退。
具体说,就是暂时封西夏一个虚头衔,然后加强大宋军备,联合唃厮啰等吐蕃各部,断其援手,切莫急于出兵,否则必然因为轻敌、冒进而失败。
这一次,宋仁宗只听了吴育一部分意见,就是联合唃厮啰,而唃厮啰日后也确实成为北宋牵制西夏的一股重要力量。
接下来的战事,精准印证了吴育的远见:
1040年三川口之战,刘平战死;
1041年好水川之战,任福战死;
1042年定川寨之战,葛怀敏战死......
1044年,双方谈判,达成“庆历和议”,李元昊接受宋仁宗赐予的头衔夏国主。

四、终难成宰相
1058年,吴育带病坚持上朝,终于病死,年仅54岁。
宋仁宗非常喜欢吴育,曾经点评:
“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意思是,吴育绝对是可用之才,就是太过于嫉恶如仇了。
言外之意,如果吴育做官的平衡感如果再好点,当宰相不是不可能。
但更关键的是,吴育的身体健康情况一直不好,缺乏革命的本钱。史载:
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
这是说,吴育年轻时学习太用力了,得了心脏病,每次发起病来都是好几十天,要靠一种古方才能压制住。

吴育和苏轼,是真有缘份。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查,很多人借题发挥,想致他于死地。
宰相吴充对宋神宗说:
“您觉得曹操如何?”
宋神宗回答:
“啥也不是。”
吴充接着说:
“啥也不是的曹操,都不杀骂他的祢衡,何况是陛下您呢?”
于是,宋神宗最后只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
吴充,就是吴育的亲弟弟,王安石、欧阳修的亲家。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单从《宋史》看,吴育是个完美的人,全是正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