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放权高薪,为何刘强东的饭店被“坑惨”,胖东来却成零售业神话?

新夜无途 2025-04-14 00:31:22

1995年,人大西门一家小餐馆的倒闭,埋下了刘强东对人性“理想化信任”的第一次幻灭;30年后,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却以“员工幸福感”为支点,撬动了年销170亿的商业奇迹。

同样是高薪放权,为何一个沦为管理教科书上的反面案例,一个却成为实体零售的“6A级景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比,揭开了中国企业治理中最尖锐的矛盾:当善意遇上贪婪,制度与文化的天平该如何倾斜?

刘强东的“乌托邦实验”:高薪放权为何反遭背叛?

“我给员工租院子、送手表,他们却联手把我掏空!”刘强东的首次创业堪称“人性试炼场”。他接手餐厅后,将员工工资翻倍、改善住宿条件,甚至允许员工自主采购食材并参与收入分配。

然而不足半年,这场“乌托邦式管理”便彻底崩塌:收银员与厨师恋爱后联手做假账,采购员将牛肉报价从8元虚抬至18元,员工餐顿顿驴肉海鲜……最终,24万元本金血本无归。

致命伤一:放权不控权,人性贪婪反噬善意

刘强东的失败并非高薪之过,而是“只给糖不设防”。他天真地认为“对员工好必得回报”,却未建立透明的采购审计、财务核对机制。

当三联单据被员工随手丢弃,当老板因学业无暇监管,权力的真空瞬间被私欲填满。正如他后来反思:“我低估了人性,高估了情感纽带的力量。”

致命伤二:行业特性与盈利模式的错配

餐饮业食材采购高频次、非标化,成本控制本就艰难。员工若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放权等于“开门揖盗”。而刘强东未将高薪与成本优化挂钩,导致“工资翻倍、利润归零”。

反观胖东来,其零售业态标准化程度高,数字化供应链让采购价格公开透明,甚至标注在商品标签上,从根源杜绝了“暗箱操作”。

胖东来的“反内卷密码”:高薪为何能炼成金?

当刘强东的餐厅因人性失控而倒闭时,胖东来却用同样的高薪策略,创造了员工流失率仅2%、顾客排队如“朝圣”的行业神话。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制度、文化与战略的精密合谋。

杀手锏一:透明化制度锁死贪腐空间

胖东来的高薪背后,是“全员监督”的刚性约束:采购数据实时上传系统,商品标签明示进价与毛利率,员工收入与绩效完全挂钩。这种“阳光下的利益分配”让贪腐无处遁形,而刘强东的餐厅恰恰缺了这双“数字之眼”。

杀手锏二:用“社会人逻辑”替代“经济人假设”

刘强东曾默认员工是“逐利的经济动物”,而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却说:“员工幸福了,企业才能幸福。”他给普通员工开9000元月薪(税后)、高管年薪百万,配套“10天不开心假”“180天带薪休假”

甚至为办公室配备30万元音响。这种将员工视为“生活者”而非“工具人”的价值观,激发了远超金钱的责任感。

杀手锏三:高薪—高服务—高利润的闭环

胖东来的高薪并非成本负担,而是“商业飞轮”的起点:员工积极性转化为“无条件退换货”“免费煎中药”等极致服务,吸引消费者甘愿排队3小时购物,最终推动2024年净利润达8亿元。

相比之下,刘强东的餐厅既无服务溢价,又无规模效应,单纯涨薪只能加速失血。

管理的终极命题是对抗惰性,而非人性

这场对比撕开了中国企业管理最痛的伤疤:与其抱怨人性经不起考验,不如反思制度是否足够缜密、文化是否真正浸润人心。刘强东的失败催生了京东的“反腐铁律”,而胖东来的成功证明:当企业愿将利润的70%反哺员工,当管理从“控制”升级为“共生”,人性中的善便会压倒贪婪。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胖东来的货架上摆着商品,更摆着尊重;刘强东的餐厅里缺的不是钱,而是一套让好人不变坏的游戏规则。”这场跨越30年的管理实验,终以最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制度是枷锁,没有制度的文化是空谈。

(本文部分案例引自公开报道,人物观点仅代表作者解读)

互动话题:

#如果你当老板,敢学胖东来分利润吗?#

#高薪养廉是不是伪命题?#

0 阅读:0

新夜无途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