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讲究的就是一个风度。
从韶关地标风采楼前行转弯,这里是粤北第一步行街,风度路。
宋代起就有了这个名字,源于岭南名相张九龄,唐玄宗当年用人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正是倾慕这位韶关人的德才兼备。所以,在韶关,起名”风度“总是没错的,风度小学、风度中学,将近100间风度书房遍布城乡,摊开诗集,便是张九龄那首中国人烂熟于心的名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韶关朋友在看过赣州视频后,邀请我来家乡看看。都是三江六岸,都是三省交界,都是蕴藏矿产,都是客家人大本营,毗邻的韶关和赣州确实很像。只不过,从马坝人开始的历史,证明着韶关永远是南粤北大门,是广东人理应铭记在心的风度宝地。
作为珠江第二大支流,北江就是于此汇合武江浈江,浩浩荡荡流向广佛。1938年起,南岭屏障下的韶关接纳了30万避难民众,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一众机构北迁,这里成为战时广东省会。
而这也远不是韶关第一次变得如此重要。
还是九龄风度,大唐开元年间亲勘地形,在韶关南雄和赣州大余交界处的梅岭(又名大庾岭)顶部主持修凿梅关古道,“兹路既开,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得益于这条古代“京广线”,长江和珠江以最短的陆路相连,粤盐赣米互通有无,成就“海上丝绸之路”。
就在梅关古道南端,历代中原移民选择暂居,取名珠玑巷,一住就是百年甚至数百年。作为广府文化根源,这条宋代成形的“广东第一巷”迁出姓氏达180多个,后裔超7000万。因此,如今珠三角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着珠玑后人,姓罗、姓湛、姓郑,说着粤语或者客家话,寻根皆在南雄。

广东省韶关南雄市珠玑巷
是不及广深那般繁华,但也不像广深那般喧嚣,气定神闲正如随处可见的兰花香樟,馥馥吐幽香,碧叶风来别有情。总有年轻人一小时高铁两小时高速转去一线都会打拼,但也总有倦鸟思归,常回老家看看。
正宗的韶关辣、客家辣在广州深圳可不太能找到。这里是整个南粤的吃辣天花板,同样有肠粉早茶,但梅岭鹅王、酸笋焖鸭、爆炒山坑螺那都是无辣不欢(尤其是南雄)。
逛百年东街,东堤边的骑楼是当年粤赣湘商贸闹市;拜南华禅寺,禅宗六祖惠能弘法的千年宝刹;进乳源大峡谷,1386级通天梯和220米壮观瀑布;住瑶族村寨,过山瑶之乡的温泉疗愈人心。

韶关百年东街商业步行街
最美莫过丹霞山,赤壁丹崖、阳元石奇雄险秀。这就是丹霞地貌之名的起源处,若从空中俯瞰,更能体会什么叫“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风度翩翩,韶音悠悠。
韶关这个名字是不是应该恢复成韶州?
通晓历史的韶关朋友说,我们老家这个关可不是刀光剑影那个“关”,而是财源滚滚的“关”。
韶州的“韶”,缘自华夏祖先舜帝南巡至此奏起韶乐的传说,那为什么这个隋朝起用了1000多年的动听名字,后面改“州”为“关”呢?
和嘉峪关、居庸关的”关“不同,这是关税的”关“。

清朝同治年间韶州府城图
唐代名相张九龄为家乡打通梅关古道之后,商旅络绎不绝。明朝时,浈江边设起了太平桥关,征收盐铁杂货商税,一度占据全国关税总银接近四成,民间渐以“过关”称之。清代广州独口通商,使得这里成为丝茶陆运枢纽,南来北往货物必经,道光年间岁征超21万两,只有4个税口的太平关竟比55个税口的粤海关多出一倍收入,名列全国12大税关。
”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于是,这个岭南雄郡1943年正式改称韶关,成为全中国绝无仅有因为税银丰厚而得名的关城。
这真是一个能保太平的关。帮中原过了南渡的关,客家人在此散枝开叶;帮广东过了抗战的关,一度成为临时省会和第二大城;而后,又帮全中国过了原子弹的关。
韶关翁源下庄有我们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超过2/3的核燃料都由这里提炼。韶关就此成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广东“小三线”建设核心。

翁源县下庄铀矿田希望矿床所在地
60多载过去,唯有1966年从广州迁来的韶钢仍是核心支柱,冶炼厂、齿轮厂、水轮机厂、油泵油嘴厂渐渐远去,年轻人只能从旧时红砖厂房、博物馆里感受那份青春热血。
今天的韶关继续为大湾区通关。既然如今更多是作为生态基地,是“后花园”是“菜篮子”,那么,就从广州深圳把绿色的数据中心接过来,用算力实现AI时代的“天涯共此时”。
丹霞山长老峰下这处洞穴,千年之前的法云居士在此休憩,感叹“半生奔波如梦幻,今日方觉此清虚”,就此命名“梦觉关”。
梦韶州,觉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