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巧遇
杜宗林
缘份,实在让人捉摸不定,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将原本天南海北的我们,巧妙地联系到一起,让只能重温的旧梦,变得触手可及。

能汇农庄后大门
一.老领导谭志成
见到谭总那一刻,我心头略略一怔。只见他身穿黑色羽绒服戴了副眼镜,脸色黝黑,浅短平头有白发顽强地冒出来。啊,这就是我心中的帅哥领导吗?
最早见到谭总,大约在95抑或96年,地点在位于拉萨河畔的摩步团一营,他时任三连连长,可以说是全团几个顶尖的帅哥之一,用高大帅气、白净俊朗、英气逼人来描述,丝毫不过。
谭总不但帅,还很有板眼。了解摩步团历史的人大概比较清楚,摩步一营来自149S,而149S的前身就是番号、营房互换的原18军52S(含157T),所以,这才是真正的18军血脉。在这样一个虎虎生风的营里当连长,没两把刷子,那就不太可能媷得动、玩得转。
我那时是通信连修理技师,常常背个装了万用表、电烙铁、焊锡丝、摄子、锤子、起子、扳手、电工胶布、酒精棉球等工具的军用挎包,快步穿行在被草坪、绿化带隔开的宽敞平整的水泥干道上,为营区大院内的老乡或者战友鼓捣一下电视机,擦拭一把录像机或者维修其它电器,就时不时遇到眼神深邃,微笑着从身旁匆匆走过的谭连长。
复员回川后再见到谭总,是在温江印象茶楼,当时有十来位53L的老战友和军嫂在一起喝茶打牌。晚饭在温江有名的万春卤菜总店。谭总也在,席间,我们对饮了两杯。我看他敬酒时腰板依然笔直,手杆打得倍儿伸,当,倒满约一两的玻璃杯一碰,接着缩手,翻腕,张嘴闭眼,嘘儿,一杯烈酒入了口,喉结上下滚动两次,再咂吧几下胡子刮得溜光的嘴唇,菜都没吃一口,又低头先自己满上杯子,继续挨次敬起来……

农庄菜地一角
一圈下来,直看得我眼睛鼓得溜圆,舌头伸起老长,差点缩不转去(此处读气音)……
说起与谭总的渊源,远不止这些。他名叫谭志成,1983年底从四川大邑县入伍到边防3T,1987年军校毕业后,分至53L一营三连任排长。而我当时是新兵,在一营机炮连,老乡田武辉、杨顺、吉宗成等,都是他的兵。1990年7月,三连成建制从加查调拉萨参与组建摩步团,谭总随之到摩步三营,而我随后也分到该团。如此算来,这算不算亲战友?
正想着,谭总上前一步,握住我的手说,哎,我们见过嘛。
我说,谭总,你还是那么帅。
谭总笑了笑,风趣地说,一直都帅啊。
扑哧,我当即咧开了嘴,气氛瞬间轻松起来。
采访完谭总的能汇生态农庄(四川能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此地址可用于高德导航),我深为震撼,一位年近六旬的复员干部,不但在拉萨、温江有产业,而且在新津又开办集餐饮、娱乐、休闲、种植、住宿多位一体,“一条龙”服务的“雪域老兵之家”,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艰苦创业、砥砺前行?
答案大概就在午餐时节的闲谈中。
他说,杜战友,我新兵时在定日县边防3T,生活非常艰苦,午休躺在床上,透过窗户,可以望见珠峰。过节会餐,喝的啤酒全是冰渣渣。还有,巡逻时脚上打的泡,能成建制班……

自己孵化的小鸡
二.老战友古开荣。
满脸真诚,说话慢条斯理,还间以爽朗笑声。这笑声非但有磁性,还蛮具穿透力,隔二三十步远都能准确听出,那是来自成都邛崃的古开荣老兵。
古老兵1985年底入伍到拉萨通信总站,曾是摩步团通信连无线维修技师。在连队时,我们同住一室,后来他调入团装修连、汽修连,不久又调往边防5T。目前他在邛崃市某事业单位工作,可谓得心应手。他联系上我,是年后那篇《撑起,能喝半斤喝一斤》牵的线,当然,这少不了又让茂戈主编费心。
3月30日上午,我正与谭总在阳光餐厅畅聊,就见古老兵微躬着身子,笑呵呵从农庄后大门的水泥干道上向我们走来。手中拎着的白色塑料袋一晃一荡的,隐约能见到里面暗红色的卤菜和红艳艳的辣椒油……

战友古开荣
提着菜赶来与战友相聚,这份深厚情谊实在令人动容……我心头一热,冲上前拉住了他。
近30年未见,老古除脸上多了些皱纹,并无多大变化。他陪我们逛了一圈农庄,对农庄的现在和未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在现有的养殖基础上,圈一块地盘养兔子,建个阁楼养鸽子,那样一来农庄更全面更立体,天上飞、地面跑、水里游样样俱全。
我们还聊到昔日同住一屋的无线技师王富国。那王富国是85年老兵,比我们都早,我寻访多年未果。幸好老古提醒,好像是原总站站长王占国的弟弟。呵,我有王站长微信,写“87.4”演习稿子时曾电话采访过他。有了眉目后,当晚就与老王联系上了。回想起来,居然有点“得来全不费功夫”。
午餐时,谭总准备了一大桌丰盛酒席,加上老古从邛崃带来的甜皮鸭,真可谓锦上添花。
趁着耳热酒酣之际,老古提议,凡零星来能汇农庄的战友,一律由他提供免费白酒!只管喝!

丰盛的农庄菜品
三.烈士后代
席间,我拿出几本从温江带来的刊有我作品的书和杂志,有《我的青春,我的西藏》《西充印象》《鱼凫文艺》《川西味道》等,我想把这些书放在农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军旅文化元素。谭总和嫂子双手笑纳。
聊得正欢,谭总突然问,你们觉得中午这菜味道咋样?
色香味俱全,特别鲜美。
当然好啊,余香绕梁,三月不绝。
我和老古频频称道。
知道是谁做的吗?
哦,这倒是个新鲜话题,我们一脸疑惑。

农庄种植的青草
是一位西藏军人、准确说是烈士后代亲自下的厨。谭总脸色变得郑重起来。
我一惊,立马问,能见见他吗?
不大一会儿,从后面走来一位圆头胖脸,阔耳大眼,一身休闲装的壮实男子。当听到我和老古是西藏退役老兵时,男子眼光灼灼,满含惊喜,一把握住我们的手。从他眼角细密的皱纹、颤抖的双唇和有力的大手可以感知,岁月给了他磨难,也给了他馈赠,他一定很有故事——
他父亲1965年入伍到日喀则军分区,1969年追击逃犯时英勇牺牲。10个月后,家里才知噩耗,母亲仅获得烈士抚恤金180元……
奶奶不堪丧子之痛,过早离世。是爷爷一手把他供养大……
虽是初识,但采访过程中,他看我等战友的眼神,始终脉脉情深,像见到了亲人,见到了心中那份永久的思念,和遥不可及的梦……
对于他,我不忍再多写一字,我怕我肤浅的文字,揭开他今生难以言说的痛,毕竟,他父亲当兵走时,他还不满30天……

战友相聚农庄,左起谭志成、杜宗林、古开荣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杜宗林: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温江区作家协会监事长,广东古劳咏春拳弟子,兼好书法、声乐。1986年10月入伍,雪域从军16年,通信维修技师。先后在《安徽文学》《短篇小说》《渤海风》《军嫂》《军事故事会》及《解放军报》《中国安全生产报》《西藏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华西都市报》《西南商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有作品收入选集并获奖。

作者:杜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