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提炼、思想引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很多学校的校训可能是来自创始人或有识之士的个人教学主张、学术精神等,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人格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形态的影响,全国各学校校训同质化成为一种现象。然而,二十一世纪以后,各学校越来越重视自己学校文脉的传承和文化个性,同质化的校训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这一需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训似乎更符合学校教育应因地因时因人而不同的教育规律。学校的差异性决定了校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因此,很多学校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发展历程、文化变迁,以一种平和客观的心态来审视自身历史当中各个阶段校训的“精髓”与“糟粕”,与前人对话,与时代同行,以当前的育人思想进行过滤与阐释,从而使老树开出新花,既有历史积淀,又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育人价值。
湖南省岳阳市一中,其创办历史可上溯到1903年的岳州府中学堂,一百多年筚路蓝缕、合并重组,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为她留下了多个校训。而今,学校育人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到底怎样的校训更符合这所百年名校的精神气质,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定位。
一、梳理与解析
纵览岳阳一中从1903年岳州府中学堂至今,有据可查的校训分别为岳郡联立中学时期的“勤诚勇肃”、国立十一中时期的“忠义、切实、勤劳”、1965年岳阳一中时期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以及沿用至今的“励志、修身、求真、创新”。不同的校训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办学思想等。通过参考各校训同时期学校其他资料的辅助,解读当时学校对于校训的诠释与理解,我们认为“勤诚勇肃”这一校训更具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传承性和生命力。这与该校建校之初所秉承的书院气息,以及创始人——湖湘名士、一代大儒吴獬先生的人格学养、处世思想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在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洗礼,国人开始以一种相对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国学的今天,这一校训通过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如同《诗经》中所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岳阳一中老校门
1、国立十一中校训:忠义、切实、勤劳
国立十一中的校训形成于建校之初,即1939年,正是国家蒙难、民族危亡之际。我们通过《国立十一中学周年概览》可以看到当时学校对于校训“忠义、切实、勤劳”是这样释义的“忠义:忠于国家,忠于职务,辨别是非,求是去非;切实:力求实效,不尚虚华;勤劳:努力工作,崇尚劳动 。”并且通过《国立十一中学训育目标》做了具体的指导与要求“1、笃信三民主义;2、增强爱国心(忠义);3、养成做事切实习惯(切实);4、实行勤劳节约生活(勤劳);5、启发建国服务的事业心(忠义);6、力矫欺诈虚伪的恶习(切实,不做假);7、培养自制能力(求真)。”(引自《国立十一中学周年概览》)国立十一中1947届校友郭汉杰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到“进入国十一中,校训“忠义、切实、勤劳”昭示着我们,对国家、民族要忠诚,对人、对事要务实,对学业及工作要勤奋。它为我们进德修业指明了方向,为我们人格教育奠定了基础。”
该校训汲取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某些优良传统,参照了当时国内已经和正在兴起的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针对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现实与积弊而提出。国立十一中的校训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民族危亡。“忠义”爱国之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切实”的要求跟杨宙康校长提出的“不做假”是紧密结合的,他认为抗战的劫难源于过去我们做了太多的假,是孽债,是一个民族的积弊,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复兴,必须要求每个人养成“不做假”的好习惯,“切实”做事;“勤劳”不仅要通过勤劳维持当时学校举步维艰的办学困境,通过劳动自救,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劳锻炼人的身体,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品格。
1939年9月,国立十一中正式成立,即制定了“忠义、切实、勤劳”的校训及校徽和校歌,确立了坚持生产训练、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人格教育也就是把教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提升到塑造人的灵魂,把教育人从脱离社会,鄙视劳动,发展到深入社会实践,结合生产劳动这样一个崭新的方向,从而全方位地培养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勤劳”的要求把学生从书斋带到了社会,一改过去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积弊,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岳阳一中校训石
2、岳郡联立中学校训:勤诚勇肃
该校训形成于1943年时期的岳郡联中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一些相关资料,来佐证当时学校希望和要求学生通过哪些具体的品行与行动,来践行校训的精神。如《岳郡联立中学训育目标》提出“除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所规定陶冶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并养成勇毅精神与规律之习惯外,并以国定教训礼义廉耻为训导中心,本校训育目标:一般的确定三民主义之信仰,又具体的:一、力戒自私自利,养成爱国爱群之观念(诚);二、力戒懦弱苟安,养成勇敢分发之精神(勇);三、力戒怠惰散漫,养成勤劳刻苦之生活(勤);四、力戒虚伪欺诈,养成光明磊落之心胸(诚);五、力戒轻躁狂妄,养成整齐严肃之习惯(肃);六、力戒依赖敷衍,养成自立负责之能力(勤)。”(《湖南省档案馆馆藏资料》)该目标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政治倾向和特殊国情,也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学生应该如何身体力行地做到“勤诚勇肃”这一要求。
而《岳郡联中学生修养标准》则更加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细节,从言行举止到修德治学,更加细致入微。如“行为:应公忠互助、勤俭整肃。勤俭整肃——不迟到、不早退、不任意旷课、不浪费时间和金钱,常着制服,不厌粗糙之食,不购无益之物,有生活条理,行动有计划,课业用品及被服能保持清洁且优美的布置,不污秽公共地及物件,不轻举妄动,不大声叫嚣,随时随地能守公众秩序。 性情:应诚信、仁恕、勇敢。
诚信——不说谎,不失约,不抄袭别人成绩,言语行动发现错误时能虚心改过,接受教师训诫和劝导。…… 勇敢——见义勇为,不避艰苦,抱着革命精神百折不挠,不屈于威吓,不惑于利诱,热心参加童子军露营及野外演习。态度:应端正谦和、快乐镇静。…… ”(引自《岳郡联立中学一览》)
岳阳一中效果图
3、1965年岳阳一中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965年学校以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为为校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团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坚持原则,民主集中。紧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严肃:实事求是,踏实认真,服从决定,言行一致。活泼:积极乐观,意气风发,生龙活虎,奋勇向前。这一时期的校训我们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来解读它,但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它带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它带有更多的同质化特征。
4、岳阳一中当前校训:励志 修身 求真 创新
关于这一校训我们能够见到的解读参考资料比较少,2008年下学期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廖炳同志(现任一中校长)在一次国旗下讲话的文稿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校训的内涵。“所谓励志,就是激励志向,提高人生的境界……希望同学们能够心存高远,胸怀天下,脱离低等的自然境界,超越世俗的功利境界,贴近善美的道德境界,希冀理想的天地境界。……所谓求真,就是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所谓求真,就是展现真实的自我,追求切合个人实际的人生愿景。……所谓创新,就是乐于探究,勇于开拓。……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格,弘扬创新精神,勤于创新实践。……”文稿当中还有不少精彩的论述,鉴于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引述。
岳阳一中老校长
这一时期的校训相对于1965年的校训,开始有了对于学校自身文化个性的追求,比如对于“求真”精神的继承,体现了学校对于自身历史传承和文化脉络的梳理。然而,依然难以摆脱有其形、无其神,指向笼统,语言同质化严重的窠臼。据调查,同处于本市区的一所中学的校训,居然有一半的词语跟一中是一样的。很明显,从校训精神到语言风格,这一校训都无法与这一百年老校的深厚文脉相匹配。
二、重新注解与定位
我们提议恢复“勤诚勇肃”的校训并不是要机械地照搬,昨日的精神未必适合今日的社会,昨日的观念未必符合今日的潮流。唯有结合时代精神,承前启后,才能实现“其命维新”的目标。下面我们分别为“勤诚勇肃”这四个字进行新的阐释。
1、勤:凡人所勉之事,不能一致,要在各因其地位境遇,而尽力于其职分,是亦为涵养德行者所不可缺也。凡勤勉职业,则行于顺应之道,与节制之义,而精细寻而诸德,亦相因而来。……怠惰者,众恶之母。古人称小人闲居为不善,盖以此也。不畏小人也,虽在善人,苟其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则必由逸乐而流于游惰。于是鄙猥之情,邪僻之念,乘间窃发,驯致自满而难图矣。
人之一生,凡德行才能功业名誉财产,及其他一切幸福,未有不勤勉而可坐致者。(蔡元培语) 简而言之:1、人生的一切成就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获得;2、通过勤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涵养人的德性。勤本身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法。 一中办学成就辉煌,声名远播,一切成就无一不是通过勤奋而获得。
2、诚:诚除了对人要真诚、诚信,对国家民族要忠诚,对待客观世界要有一个真实的态度,既“求真”、“不做假”之意。更深层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中庸》中所说的“诚”。子思把“诚”作为世界的本源,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他认为反省自己,已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简单的说,诚就是通过慎独、自省的方法,实现君子者德性学业的完善与精进。
3、勇:1、坚韧:勇敢者,所以使人耐艰难者也,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者。当艰难之境而不屈不沮,必达而后已,则勇敢之效也。2、 坚持真理:所谓勇敢者,非体力之谓也。如以体力,则牛马且胜于人,人之勇敢,必其含智德之原质者,恒于其完本务彰真理之时见之。曾子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则勇敢之本义也。3、 逆境中的坚持;和平无事时的坚守:逆境之中,跋前疐后,进退维谷,非以英勇之气持之,无由转祸为福,变险为夷也。且勇敢亦非待逆境而始著,当和平无事之时,亦能表见而有余。如壹于职业,安于本分,不诱惑于外界之非违,皆是也。4、果断:人之染恶德而招祸害者,恒由于不果断。……诱于名利而丧其是非之心,皆不能果断之咎也。5、独立:勇敢之最著者为独立。独立者自尽其职而不依赖于人是也。独立之要有三:一曰自存;二曰自信;三曰自决。6、义勇:勇敢而协于义,谓之义勇。……义勇之中,以贡于国家者为最大。……是以平日必锻炼意志,养成见义勇为之习惯,则能尽国民之责任,而无负于国家矣。
4、肃: 举止文雅大方,神情静穆端肃,行止合乎文明礼仪,气质大气雍容,不浮躁、不狂野。通过对于言行、神态的规范,达到心灵、德性的历练修养。蔡元培认为:夫心能正体,体亦能制心。是以平日端容貌,正颜色,顺辞气,则妄念无自而萌,而言行之忠信笃敬,有不期然而然者。孔子对颜渊之问仁,而告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礼而正心,诚圣人之威旨也。
这一点在岳阳一中的学生中有很好的体现,不仅平时对师长同学彬彬有礼,有两个事例可窥斑见豹:1、近年来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班学生,高考后为发泄压抑的情绪撕书抛洒,媒体多有报道,不置褒贬。而一中学生从无如此事例。一方面可见学子情绪愉悦,乐学敬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言行有度,端肃平和;2、据廖校长提起,到北京参加某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有以前从学校毕业的校友,集体穿中学时校服前来拜见老师。非有端肃之态度、德性,焉能如此?
通过以上分析与对比,我们认为“勤诚勇肃”的校训言辞古雅质朴,合乎中庸,留下的思想空间更加宏阔大气,气象雍容。如果说国十一中的校训如同一位身体力行,细致入微的长者,手把手地教导我们该如何做人做事;那么联中的这一校训更像一位目光如炬、循循善诱的圣人,以简洁凝练的言辞,引导我们去思考行事,体悟修身处世的大道。
因此建议恢复采用“勤诚勇肃”的校训。
河南智诚,十二年专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服务的文化研究机构。文化引领,理念先行,服务教育,美学呈现。智诚人以自己的专业智慧、职业热诚、教育情怀做学校最贴心的空间管理专家!
关注我了解更多校园文化设计方案。